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

古人重视德行的名言_古人重视德行的名言 孔子

zmhk 2024-06-01 人已围观

简介古人重视德行的名言_古人重视德行的名言 孔子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古人重视德行的名言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古人重视德行的名言的今日更新,以期为大家带来新的启示。1.关于德

古人重视德行的名言_古人重视德行的名言 孔子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古人重视德行的名言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古人重视德行的名言的今日更新,以期为大家带来新的启示。

1.关于德行的名言

2.关于修心养德的名言

3.明德修身的名言警句

4.关于“勤德”的名言警句

5.古人重视德行修养的名言

古人重视德行的名言_古人重视德行的名言 孔子

关于德行的名言

       关于德行的名言如下: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3、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4、我愿证明,凡是德行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5、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

       6、贪婪的人失掉名誉,追求金钱的人失掉德行。

       7、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身,外正其容。

       8、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

       9、美德,大部分包含在良好习惯之内。

       1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1、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

       12、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13、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敬礼。

       1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15、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16、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

       17、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

关于修心养德的名言

       1.关于道德的中国古代名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 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 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 目,圣人皆孩之。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 ---以上是道德经中很出名我又比较喜欢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司马迁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礼记.大学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李百药 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

        ——白居易 种树者必养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王守仁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熹 太多了~。

2.中国古代道德名言

        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

        孟子曰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

        忿怒二字,圣贤亦有之;特能少忍须臾,便不伤生。

        ——曾国藩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其道德,不为穷困而改节。(《重订增广》)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宋.朱熹

        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则不纯矣。《读书录.体验》喻私心杂念影响人之德行的精纯。

        ——明.薛瑄

        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唐.骆宾王

        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子)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明·刘基)

        无德而官,则官不足以劝有德;无功而赏,则赏不足以劝有功。(宋·李觏)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淮南子·人间训》)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左传》)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荀子)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人重官非官重人,德胜才毋才胜德。(明·李廷机)

3.中国古代思想,修养,道德情操的名言警句

        1.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尚书》) 2.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3.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尚书》) 4.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周易》) 5.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 6.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系辞上》) 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 8.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 9.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 1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11.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 12.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 13.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 14.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 15.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诗经》) 16.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 17.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 18.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 19.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20.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21. 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左传》) 22.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23.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 24. 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 25.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26.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左传?僖公十年》) 27. 多行不义必自毖。

        (《左传?隐公元年》) 28.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29.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30.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国语》) 31.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 32. 图穷而匕首见。 (《战国策?燕策》) 33.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 34.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战国策?楚策》) 35.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

        (《战国策?秦策》) 36.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战国策?赵策》) 37.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38.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 39. 听其言,观其行。

        (《论语》) 40.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41.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42.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43.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44. 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 45. 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 46. 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4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48.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49.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 50.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51.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语》) 5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5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54. 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

        (《论语?宪问》) 55.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56.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57.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 58.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59.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60.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论语》) 61.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6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63.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论语》) 64. 四海之内皆兄弟。

        (《论语?颜渊》) 65.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66.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67.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68.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 6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70.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71.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72.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7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论语?述而》) 74.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七十三章》) 75.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76.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智若愚。 (《老子?四十五章》) 77.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老子?六十四章》) 78.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79.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八十一章》) 80.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 81.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 82. 彼一时,此一时也。 (《孟子》) 83.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8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85.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 86.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 87. 穷则独善其身,达。

4.有关道德的句子

        中华道德名言精粹 爱国篇 重莫如国,栋莫如德。

        ——国语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屈原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贾谊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司马迁 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司马迁 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班固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范晔 投死为国,以义灭身。

        ——曹操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曹植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曹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范晔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陈子昂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其然。

        ——崔颢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杜甫 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杜甫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 赤心事上,忧国如家。——韩愈 以国家之务为己任。

        ——韩愈 忧国者不顾其身,爱民者不罔其上。——林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专利国家,不为身谋。——司马光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苏轼 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一时之利无谋也,而利万世者则谋之。——胡宏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一寸赤心惟报国。——陆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辛弃疾 一身忧国心,千古敢言气。

        ——楼钥 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文天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胸中有誓深如海,肯使神州竟陆沉!——郑思肖 尽忠报国。

        ——脱脱 一寸山河一寸金。——脱脱 富贵倘来君莫问,丹心报国是男儿。

        ——于谦 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李梦阳 丈夫所志在经国。

        ——海瑞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吕坤 君子之为学也,将以成身而备天下国家之用也。

        ——宋纁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张煌言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已。

        ——顾炎武 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陈恭尹 富天下,强天下,安天下。——颜元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 海水沸腾,耳中梦中,炮声隆隆。

        凡百君子,岂能无沦胥非类之悲乎?图避谤乎?闭户之士哉!——康有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梁启超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梁启超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 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保国家。——秋瑾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 抖擞精神,唤起国魂,思独立,心如百炼金坚。

        把微躯为国捐,把微躯为国捐。羞偷生,怕神州瓦解难全。

        ——黄遵宪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中华道德名言精粹 守法篇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 和民一众,不知法不可;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管子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

        万事之仪表也。——管子 私情行而公法毁。

        ——管子 凡将举事,令必先行。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

        ——管子 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 诛不避贵,赏不避贱。

        ——晏子春秋 举事不私,听狱不阿。——晏子春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论语 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诈伪。

        ——慎到 欲不得干时,爱不得犯法,贵不得逾亲,禄不得逾位。——慎到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李悝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商君书 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商君书 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船楫也。——商君书 夫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

        ——战国策 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战国策 一天下者,令于天下则行,禁焉则止。

        ——尸子 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

5.古人对关于道德与利益的名句

        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 作者:王安石

        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明·洪自诚《菜根谭》

        至诚无息。《礼记·中庸》

        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作者:唐·神秀

        人能克己身无患,事不欺心睡自安。元·马致远《岳阳楼》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须少结实成。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作者:黄石公

        诚者,圣人之本,百行之源也。宋·周敦颐《通书》

        (以上都是关于道德的名句名言,仅供参考!)

6.说自己不知道自己什么德行的用什么句子来形

        一位客人拜访禅师。

        来时忘带礼物,觉得很不好意思,便说:“我空手而来。” 禅师对他说:“那你就放下吧!” 客人疑惑不解,于是又说:“我什么东西都没带,怎么放下呢?” “那你就带着吧!”禅师说。

        客人恍然大悟。生活中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心理负担,懂得放下,便可释怀。

        放下心中沉重的包袱,使自己更轻松;放下自己傲慢的恶习,使自己更谦虚:放下心中一切不好的回忆,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放下,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勇气。

        从出生至今,不知经历了多少春夏秋冬,又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的“放下”……每次,都会使我难忘。 记得那是一个深夜,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仿佛在倾诉,又仿佛是一种“嘲笑”。

        望着她,一种悲伤地情绪,但没有抱怨,因为这一切都是我自己酿成的恶果。看着对面楼房的灯光排排熄灭,又看看摆在桌面上未完成的作业,不禁一阵叹息……的确,这一切都是我一个人造成的,想要弥补,也只能在这深夜中默默地奋斗。

        终于,放下那沉重的签字笔,大功告成!抬起那无比疲惫的双眼,顿时一愣------已近次日!的确,“玩物丧志”,这是我在与夜晚艰苦奋斗而总结出的结果,是我“血肉”的教训!这也使我逐渐改掉了这种恶习。这时,躺在床上的我此时已昏昏欲睡,但意识依然清醒——放下“玩物丧志”的恶习,为的,是一个美梦。

        放下,是一种收获。阳光灿烂,照在大地上,同时,也照在弟弟那可爱的小脸蛋上,红扑扑的,真可爱。

        牵着他白白胖胖的小手,来到了我们家的后花园------他的“小天堂”。只见他飞快的向前奔去,摆脱了我的“大手”,来到了花花草草之间,一屁股坐在了地上,用他的小手拔起那些花草,仿佛宝物似的。

        这时,我陶醉了,也许是他创造出的这种意境吧。“咔”的一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定神一看,原来是我早上从床边扔下的木制纸飞机,现在正被他坐在屁股底下,成为两半,就在他压断的一瞬间,我的心碎了,一阵风吹过,带走了一阵悲凉。

        正当我愤怒地向他走来之时,一种莫名的力量阻止了我前进的脚步:只见他拿起一根细长的木条,轻轻地将树叶擀平,又将那片树叶小心翼翼地夹入一本厚厚的旧书中,这一连串有序的动作使我的心摇动,真的,仿佛时间倒流,在我眼前,呈现出的又是那个稚嫩、纯洁的我,坐在大地上,享受“自然之乐”……这时,我放下了心中保存已久的怒气,静静的坐下,看着他,不愿打搅这天真无邪的时刻。 放下怒气,为的是一颗童心。

        放下,又是一种温馨。 放下,往往会使这个世界更加美好,放下,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勇气。

7.君子用山比喻德行的句子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话常见常用,可要解释清楚,还真得费点笔墨。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8.古代君子如何言行举止的句子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原 毁

        韩 愈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 “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明德修身的名言警句

       关于修心养德的名言

       1、仁义为友,道德为师。——史襄哉

        2、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英国

        3、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王安石

        4、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乔叟

        5、本性流露永远胜过豪言壮语。——莱辛

        6、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康德

        7、道德应当成为科学的指路明灯。——布夫勒

        8、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马克思

        9、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陶铸

        1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11、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萨迪

        12、德行啊,你是纯朴的灵魂的崇高科学。——卢梭

        13、道德的损害是良心的完全麻痹。——芥川龙之介

        14、智慧和德行,有如一辆车的两个轮子。——日本

        15、德行的实际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夸美纽斯

        16、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狄德罗

        1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子

        18、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郭沫若

        19、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管仲

        20、美德可以打扮一个人,而财富只有装饰房子。——欧洲

        21、凡是有良好教养的人有一禁诫:勿发脾气。——爱默生

        22、贪婪的人失掉名誉,追求金钱的人失掉德行。——印度

        23、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马克思

        24、不会宽容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贝尔奈

        25、道德活动既受政府长官支配,又受良心的制约。——洛克

        26、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是每天都在更换主人的。——希腊

        27、人类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拿破仑

        28、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是每天都在更换主人。——普卢塔克

        29、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礼记

        30、以为智慧比美德更重要的人,会失去自己的智慧。——犹太人

        31、世上最奇妙的是我头上灿烂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康德

        32、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神涵光

        33、真正的谦虚只能是对虚荣心进行了深思以后的产物。——柏格森

        34、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布莱希特

        35、修身以不护短为第一长进。人能不护短,则长进者至矣。——吕坤

        36、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德谟克利特

        37、对于道德的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西塞罗

        38、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培根

        3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40、说谎话的人所得到的,就只是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伊索

        41、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孟德斯鸠

        42、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贝多芬

        43、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人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苏霍姆林斯基

        44、人要正直,因为在其中有雄辩和德行的秘诀,有道德的影响力。——阿米尔

        45、道德常常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意大利

关于“勤德”的名言警句

       1、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朱熹

       释义: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

       2、修身以不护短为第一长进。人能不护短,则长进者至矣。——吕坤

       释义:修身养性不能护短,不能倚老卖老,这才能使德行不断增长。

       3、修身以敬,勿托以尊。——晋书

       释义:修养身心提高自己的才干学识,从而获得别人的敬仰,不要不学无术假装自己很有本事而妄自尊大。

       4、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修身》

       释义:培养个人的品德,最主要的是个人的真诚。

       5、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王安石

       释义: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检查自己的行为,言出必须符合准则。意指严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不违背道德准则。

       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

       释义: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事的根本。

       7、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晋·陈寿

       释义:抵御寒冷没有比加厚的毛皮服更好的了,想制止别人的诽谤,没有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更有效的了。

       8、高行微言,所以修身。——黄石公

       释义:高尚的行为,是内在修为的体现;谨慎的表达,含而不发,内敛而蓄势。

       9、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

       释义:物格而后知至的译文为通过降低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贪念,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这时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把自己家庭的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一个能把自己国家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她)也一定能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10、修身不言命,谋道不择时。——元稹

       释义:修身养性,追求正道,不要在乎运气好不好,时机对不对,要执着地追求真理。

       11、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明·朱之瑜

       释义:修养自身品性,处理好人之间的关系,唯一靠的真诚。

       1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释义:指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

       13、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释义:古代的人,获得成就,则将恩惠恩泽给老百信,而没有获得成功的人,则在这个世上继续修身养性。得志显达时就要造福天下苍生,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提升个人修行。

       14、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去义以为的。奠而发发,发必中矣。——杨雄

       释义:自身修养为基础,对自己的反思为方法,对成义为最终目的。有的放矢,有基础准备的对目标作努力,则只要去做就一定成功。

       15、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司马光

       释义:把思想纯正作为处世的根本,把完善自身修养作为做事的出发点。

       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释义:孔子说:“恭敬宽厚信实勤敏慈惠。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慈惠就能更好地使唤人。”

       16、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司马迁

       释义:意谓修身是知识的聚集处。爱人和对别人有好处,是仁的首要条件。取于人或给予人,是他是否仁义的凭信。受辱而感到可耻,是勇敢品行的先决条件。显名于世,是行为的最高目标。

       17、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身,外正其容。——欧阳修

       释义:君子要修身养性,首先要修养内在的品德,同时要注意外在的仪表,内外没有先后轻重的分别。

       18、不修身而求今名于世者,就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颜之推

       释义:不修正自身却想要在世人间有美好的名声,就像是相貌很丑陋的人(在镜中看到自己丑)却责怪镜子(不能照出)他的美丽的影相。

       20、君子不可以不修身。——子思

       释义:作为君子,不能不注意自我修养。

古人重视德行修养的名言

       上下勤德而无私,德无不化,俗无不移。——《孔丛子·对魏王》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 —— 布莱希特

       有真道德,必生真胆量。凡怕天怕地怕人怕鬼的人,必是心中有鬼,必是品行不端。 —— 宣永光

       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 孟德斯鸠

       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 —— 邓肯

       1、《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2、《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1、《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道德小故事[1-10篇]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 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 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 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 “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 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好了,今天关于“古人重视德行的名言”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古人重视德行的名言”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