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zmhk 2024-05-31 人已围观

简介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非常感谢大家聚集在这里共同探讨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的广泛内容,我将用我的知识和经验为大家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回答。1.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说课稿三篇2.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找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非常感谢大家聚集在这里共同探讨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的广泛内容,我将用我的知识和经验为大家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回答。

1.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说课稿三篇

2.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3.《找规律》说课稿

4.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5.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6.数学说课稿三篇精选 三年级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说课稿三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说课稿一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课时。这是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是学习人民币计算的基础。

        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主题图提供了三种生活场景,揭示了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例1展示了全套人民币,使学生对我国法定货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例2通过换钱活动梳理元与角,角与角之间的换算关系,归纳出主辅币之间的进率,为后面学习人民币的计算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a.学生在生活中已有初步的识别方法和较丰富的使用经验,但是缺乏对人民币清晰、系统的认识;对人民币的附加价值缺乏了解。了解主辅币之间的十进关系,但没有上升到知识重点的高度。有购买经验,但在支付方式和购买方案上欠灵活。

        b.有初步的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经历,但指向、方法不明确。

        c.有较强的观察兴趣,但是观察角度不够宽泛,深度欠缺,学生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d.有较强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在交流中有良好的表达意愿,但是倾听意识模糊,小组学习效率有待提升。

        三、设计理念

        a.新的课程改革提出:数学知识中要加强社会内容,加强社会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使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节课在课堂上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b.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c.“大班教学小班化”自主发展行动研究理念。

        四、说教法:

        1.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感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a.课一开始我就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回忆自己的购物经历,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购物经验,将数学融入现实生活当中,使学生感到数学是亲切的,是现实的,是触手可及的,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b.在理解元、角、分关系的过程中,我创设了购物情境,让学生帮我取出1元钱,通过交流各种不同的取法,使学生明白1元=10角。

        c.换钱游戏:通过师生互换,生生互换,使学生基本掌握元和角之间简单的换算。

        d.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于是我设计了“小小超市”购物活动:通过模拟购买不同价格,不同品种的物品,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使学生体会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2.人人参与,发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a.在认识人民币这一部分中,人人参与认知,让学生感受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

        b.在换钱游戏和实践活动中,发挥了小组合作的形式,此时学生的课堂小主人地位得到张扬,而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合作者、指导者。

        3.在活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a.在导入部分中,“存零花钱”这一环节渗透了让学生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存零花钱可以用来买需要的物品,可以捐给灾区的小朋友,献爱心等。

        b.在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引出“国徽”,国徽是国家的标志,教育学生要爱护它,不要损坏它。

        c.在模拟超市过程中,渗透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并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大班教学小班化”自主发展行动研究理念,我设计了由浅入深的分层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层:认一认,感知人民币的种类繁多

        第二层:分一分,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第三层:拿一拿,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第四层:换一换,体验人民币之家按的内在联系

        第五层:买一卖,感受人民币的商品功能

        第六层:说一说,提高认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1.教学内容:《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认识人民币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单元。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此之前,学生都有过用钱的经历,从小就知道钱是好东西,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都已经认识人民币了。

        3、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根据教材的编排要求并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在现实的情境中,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2)、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3)、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

        4、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本课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是重点,用钱、换钱,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引导,通过师生交谈、问答法、课堂交流法,引导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来理解知识。教学中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教师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小学生好动、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认识人民币的知识并不全面,这节课就是要系统学生的知识,认识各种人民币,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3、动机和兴趣上: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自主学习,探索新知、拓展应用,加深认识、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

        设计思路:实物导入——情景产生问题——凸显解决问题策略

        课始,教师出示存钱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生:存钱罐)说的对,这是老师小时候用的存钱罐,漂亮吗?你们有没有自己的存钱罐?看来,大多同学都有自己的存钱罐。咱们国家的钱叫什么知道吗?对,咱们国家的钱是归全国人民的,所以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这时,教师就板书课题。然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3个教学环节:小组交流初步认识—全班交流再次认识—拓展介绍深化认识

        要想分类数,那得先会认,认识人民币的小朋友举手,太好了,课前老师让你们带的钱带来了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将你带来的钱介绍给大家,介绍时说清这2件事,课件出示:1、你这张钱面值是多少?(也就数字是1角还是5元,这也是钱的正面)2、你这张钱的图案是什么?

        活动一: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倾听、指导,发现素材。

        活动二:全班交流。学生展示钱币并介绍,教师组织其他同学倾听、提问,并注重与学生对话,适当解读,如图案。通过同样面值的不同式样介绍套数及人民币的收藏价值,根据交流先后分区域板书。(大面额的教师提供)大面值的教师现场提供。

        活动三:换零钱。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么多人民币(指板书)如果要给他们分类的话,可以分为几类?为什么?(竖线隔开,板书元角分,介绍人民币的单位)

        生活中常常要换零钱,比如乘公交车。我现在有1元钱(出示)要换成成角的。现在各组准备成角的钱和我换,1角、2角、5角都行,但合起来得和我这1元相等。(小组讨论、凑钱)现场兑换,方案不同,都是10角。板书:1元=10角。推想一下1角是多少分呢?板书:1角=10分

        关于人民币,你还知道那些知识?或者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适当拓展介绍,如:人民币的地位、趣闻、爱护等)

        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推理、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发现了1元=10角,1角=10分,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拓展应用,加深认识

        1、认一认,填一填。自主练习第1题

        2、数一数,填一填。

        小组活动后展示,同学评价,教师总结。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我们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1元=1角=让我们从现在起,做人民币的小卫士,爱护和使用好人民币,下课!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既简明,又突出重点,让学生看上去一目了然,能很清楚地看到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说课稿三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苏教版第二册的内容。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因此我根据教材先了解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程度,紧接着来认识面值不同的人民币的币值,通过换算人民币明白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位关系,最后开展主要用元、角、分为人民币单位进行各种兑换练习。

        2、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1角=10分,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②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3、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1元=10角,1角=10分。

        二、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认知教学,因此在教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三个游戏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三点:

        1、在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成功。

        2、在动手操作进行实践活动中独立思考。

        3、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引出课题,全面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①学生自主认识1元,1角,1分的人民币。

        首先进行活动一:老师给你们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存钱罐,里面装了各种各样的钱,请你们把它们分一分类。分完了之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分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分类,然后选一个代表来汇报结果,你认识哪些人民币,怎样认识的?

        ②买文具。出示情景图。

        小组内交流:你想买什么文具?怎么付钱?

        如:有的同学想买柜台中1元钱的圆珠笔,有的同学想买1角钱的橡皮,可以怎样付钱?有几种方法?

        全班交流,把不同的付钱方法写在黑板上。

        问:看到同学们的付钱方法,你有什么想法吗?

        引导学生为什么不同的付钱方法都可以呢?从中让学生发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位关系

        阅读课本,质疑问难?书上47页印的人民币和我们用的人民币有什么地方不同?学生能找出书上印的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条红色斜线,为什么会有斜线呢?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书上印的人民币是样币,是给我们看的,是不能使用的。

        ③小组内做兑换人民币的游戏。如用1元换10角,1角换10分,1张5元的币换5张1元的币等等,在游戏中学习小面额人民币的换算关系。

        ④出示情境图,问:1元钱可以买什么东西?能找回多少钱?让学生说一说。

        3、猜价格游戏

        师:今天小朋友们表现得非常好,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个小奖品要送给大家,但是奖品太少了,送给谁好呢?如果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物品的价格,我就把物品送给谁,好不好?

        (教师先给出价格的范围,再根据学生猜的价格,老师给出高了或是低了的提示)

        4、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二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 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篇一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58—63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教学准备:课件,每位学生一张以操场为中心的校园平面图,学生按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坐。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让学生介绍临山公园旅游景点,自然引入课题位置与方向。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1、辨别方向

        步骤1: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看太阳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向;看积雪辨别方向;看北极星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步骤2:用方位词介绍教室的情况,让学生介绍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东西,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XXJXSJ,CN更多说课稿]

        步骤3:游戏活动,听口令做动作

        活动(1):老师叫口令,师生做动作;东边的同学起立跺跺脚,西边的同学起立拍拍手,南边的同学起立摸摸脸,北边的同学起立挥挥手。

        活动(2):学生帮助老师叫口令:面朝西的同学坐下、面朝东的同学坐下、面朝南的同学坐下、面朝北的同学坐下。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轻松愉快地理解了数学知识。

        步骤3:引导学生归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去发现,有利于学生掌握这四个方向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2、体验方位的相对性,到操场上辨方向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是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由老师带领大家在操场上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小组内合作,看看东、西、南、北各有什么,让学生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相对性容易理解,效果很好。

        3、制作校园平面图:利用小组内合作制出以操场为中心的学校平面图,既让学生感受到校园建筑布局合理、美观,又让学生认识了学校建筑物所在的方向。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明确地图上的方位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三)实践运用,发展新知

        通过灵活有趣,富有创新的练习,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二(1)班的王小红家住市政府宿舍,放学回家怎么走?二(2)班同学到公园看菊花怎么走?判断胡老师要去的广场或超市;小导游摸拟走风景点。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运用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有“说一说”、“做一做”、“猜一猜”、“走一走”、“看一看”、“画一画”等活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是一个立体化的开放式教学,学生也从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

篇二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篇三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渗透数学美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难点:小组合作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

        计算机软件、实物投影仪、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

        直尺

        学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钉子板、三角板、直尺、实验报告单。

        第二部分教法选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括这一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识。

        第三部分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第四部分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

        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图形在装扮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看,这是我们的新教室,多漂亮啊!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学生观察后会说黑板的面、课桌和讲台的面是长方形;钟表的面和地板砖是正方形等等。这时我再对学生说: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已经能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接下来就很自然的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再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大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物体,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探索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要求各小组在学具中选用所需的材料,开始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请小组长做好分工,把研究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边角

        长方形有()条边,

        对边()有()个角,都是()角

        正方形有()条边,

        每条边()有()个角,都是()角

        2、学生开始活动时,我到学生中去巡视指导,并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和方面进行研究。学生也可以到其他组去看一看,学一学,交流一下。

        3、小组汇报。

        请各小组汇报各自的实验情况。要求汇报时说清楚选用的实验材料、方法和研究结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这里我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汇报。

        首先是探讨边的特征,学生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

        通过用直尺量,发现长方形相对的两条长边一样长,相对的两条短边一样长。正方形的4条边都一样长。

        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两条较长的边和两条较短的边,它们的位置都正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对边。从而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第二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了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

        在研究长方形时是通过折纸得出来的。学生这样折:

        先上下对折,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这两条边一样长。

        再左右对折,发现长方形左右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左右边也一样长。

        从而得出: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

        在研究正方形时学生这样折:

        把正方形纸片先对角折,再对角折,发现正方形4条边都重合在一起,说明正

        方形4条边都一样长。

        第三种情况:学生选用的是钉子板。

        通过数格子,发现了长方形长边都占了6格,短边都占了4格;正方形4条边都占了5格。说明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

        当学生汇报完,我对学生能想出多种方法来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

        给予肯定和表扬,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边总结边板书)

        接着是探讨角的特征,学生的汇报也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

        再用三角板的直角在每个角上比一比,发现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个角也都是直角。

        第二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也是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和三角板。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量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纸片的一个角,它是直角,然后把长方形纸片对折再对折,发现4个角重合在一起,说明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也一样把纸片对折再对折,发现4个角重合在一起,说明4个角也都是直角。

        ……

        当学生汇报完后,我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长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边总结边板书)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汇

        报交流,一方面体现了数学的*性,我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生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让各个组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体验成功,从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能使情感的数学目标落到实处。

        三、应用拓展

        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本节课练习的设计着重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灵活性三个特点,分为基本练习和扩展练习。

        1、基本练习

        (1)围一围

        照下图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图略)

        (2)拼一拼

        用两副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出1个长方形和1个正方形。然后根据拼的情况进行展示和交流。学生这样拼(演示课件)

        (3)、摆一摆

        用同样长的小捧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涂一涂

        在方格图上涂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图略)

        (5)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通过围一围、拼一拼、摆一摆、涂一涂、量一量、填一填多种形式的基本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且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扩展练习

        (1)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出一个的正方形。

        这道题有一定的挑战性,怎样才能得到一个的正方形呢?我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的哪条边可以当作正方形的边?

        (2)画一条线,把下面的图形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3)、右图中有()个长方形,()个正方形。

        这里我引导学生有序地数图形。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把刚刚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扩展延伸,使学生灵活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空间观念得到加强。

        四、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我先引导学生重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共同点是都有4条边,4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2)家里客厅地板铺的砖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而不是圆形的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见解。

        这一环节的设计,鼓励学生将数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五、课外延伸

        充当小小设计师,用长方形和正方形为学校新操场设计花池、羽毛球场、篮球场、沙池。

《找规律》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问题情景,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以自己的动手活动与类比思考努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

        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电脑出示"野生动物园"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 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1、引入,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 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

        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头大象,那么,除了大象,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数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

        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习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力,充分体现新课程的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一理念。

        (五)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新课讲授完以后,出示练习题。如:"想想做做"中找朋友、看数画圈、看图写数等使学生进一步建立数与形的联系,更好的理解和认识1——5各数。

        2、最后设计了一些用1表示1个整体的题目,如:1盘香蕉、1串葡萄、1双袜子等,渗透单位"1"的概念。

五、总结全课

        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表达、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课堂上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参与面广,学得愉快,学习效果好。

;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小学数学《找规律》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找规律》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找规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找规律》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间隔问题是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中隐含的规律。学生对实际生活里的原型比较熟悉,容易发现相应的规律,因而也有利于学生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有利于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二、说教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1、观察发现,引出规律

        2、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4、深入体验,感受规律

        5、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下面我说说我在各环节的构想:

一、观察发现,引出规律

        在课的一开始,我先出示1、2、3、这三个数让学生猜一猜后面的数,然后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猜后面的图形。先学生交流,然后师指出:原来这些数、图形排列的时候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前后比较就能找到规律。

        [在这里,我从学生熟悉数、形引入,让学生猜一猜,从简单的数字游戏中初步感受数学中规律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首先多媒体显示:音乐声中,小兔们在欢快地唱歌跳舞的场景)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问学生:在小白兔的家里你看到了些什么?能说给大家听吗?

        2、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

        3、问:你能发现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4、分层观察,体会规律

        前面的观察可能是无序的。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图上画了几组物体?每组有哪两种?小兔子是怎样排队的?在小兔子中间还有什么?(体会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只蘑菇)你能数一数有几只兔子几个蘑菇吗?

        接着再分别观察另外的夹子和手帕,木桩和篱笆,树和绳子这几组图,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再认真读一读这些数据,看图想一想每组的两种物体——兔子与蘑菇、夹子与手帕、木桩与篱笆、大树与绳子的排列有什么规律?他们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然后再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在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个蘑菇,兔子的只数要比蘑菇的个数多1;在每两个夹子之间有1块手帕,夹子的个数比手帕的块数多1……

        5、归纳规律

        当两个物体一个隔一个排列时,排在外面的物体比里面的多1,排在里面的物体比外面的少1。

        [以上环节,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了现实的问题情境,突出了学生的主题探索活动,在学生随意观察初步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了不同的探索过程,有不同的体验和发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发现的规律,增强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首先师指出:生活中这种现象还真不少,现在让我们一起到马路上来看一看(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一题可以直接观察,根据发现的规律得出答案。

        然后激励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解决“想想做做”第二题“锯木头”的问题。

四、深入体验,感受规律

        这一环节,我开展了一个玩排队的游戏活动。

        1、先请4个男同学,三个女同学。要求:每两个男同学中间站一个女同学。

        2、再请一个女同学上来排队,要求与上次相同。

        开展此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规律进行分析、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在直线上的间隔现象与封闭图形的间隔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规律的发展变化,启发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解决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五、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是怎么找到规律的?一起归纳总结: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方式发现了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如果排成一行,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就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一个;如果排成圆圈,两种物体的个数就一样多。

        最后布置一个实践性作业:运用课上找到的规律,结合生活实际,做一个小小的设计。(如用彩灯布置教室,用美丽的图案打扮自己的卧室,设计美观大方的广场,设计有创意的游戏等。)

        通过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进一步把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找规律》说课稿2

一、说教学内容

1、说课内容: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页的例题,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2、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化数”领域的部分。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接触过直观、简单的“找规律”方面的内容,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出现在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其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学习这样的内容,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以及数学的价值,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了解“规律”,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

4、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6、教具准备

        教具:主题挂图、教学课件。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小棒和石子。

二、说教法

        1、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游戏法、动手操作、引探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找出规律。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名字叫“猜一猜”,请看:

        1、出示:

        你们猜一猜,下一个气球是什么颜色?

        2、出示:

        请你们猜一猜,中间应该摆上什么水果才能使它们的排列有顺序,且更美呢?

        师:你们真棒!能准确地猜出问题的答案。谁来说说,你们刚才在猜的过程中,是根据找什么而猜出来的呢?

        生:找规律。

        师:对!你们找到了它们的排列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只要找到规律,就能解决很多疑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排列规律。

(二)创设情景、认识规律

        出示教学主题图:小兔乐园

        师: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一下:小兔乐园!

        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师:请你们把在小兔乐园里看到的和想到的跟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2、观察数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行物体有多少个,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教师依次提出教科书上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按三部分分别数一数,分别得出两种物体的个数,然后按问题顺序,根据学生数的结果,分别板书三行,显现出各是多少。

        3、比较发现

        (1)师:比较每行两种物体,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先和你的同桌说说。

        (2)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帮助学生把话说通顺,清楚。

        4、归纳规律

        (1)师:通过观察、比较、交流从、我们发现“小兔乐园”的情景中有怎样的规律?

        (2)学生归纳规律。

(三)理解规律

        摆一摆,比一比,谁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1)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用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根小棒中间摆一个石子。数数小棒的根数和石子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同桌,并与前面发现的规律比一比,一样吗?

        (2)组织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新知再现,对新知起到检查、巩固、提高的作用,对规律有着更深的理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四)实际举例,体验规律美

        1、生活处处有规律

        师: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仔细想想,先跟同学说一说,再告诉全班同学。

        2、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

        展示生活中规律美的画面

        (设计理念: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

        1、小明放学回家经过一段马路,他发现马路的一边有10根电线杆,且还发现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你能帮他算算共有多少各广告牌吗?

        2、河坝的一边了7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3、沿圆形池塘的一周栽了2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设计理念:前两题是基础巩固题,最后一题是拓展延伸题。这样的设计既有层次,又有坡度,对所学知识起到检查、巩固的作用,同时也发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创造规律

        同学们可真行!能够找到了规律,还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现在老师考考你们:谁能以我们班的一部分男同学和一部分女同学进行排列,并使他们排列有规律可寻?

        (设计理念:运用现在的学习资源,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总结归纳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举手发言)在生活中,在数学王国里,还有更奇妙的规律等着你去探索。只要同学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定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1

一、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了"引导探索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93—99页的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而直线和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的起始概念,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在这一学段的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直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特征,初步学会画直线和线段

        2、使学生学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是理解直线的特征

        (三)关于教学流程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

        1、设疑激情:

        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课中出示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的一角的简笔画,组织学生给简笔画中的线条归类,引出课题"直线"

        2、引导探索:

        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强调学生建立空间感、符号感、数学感及鉴别结构和规律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新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直线和线段的特征及两者的异同,并通过自主操作、交流,掌握画直线和线段、量线段的方法

        3、应用提高:

        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线段,分辨出某一物体由哪些线段组成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问题

        4、交流评价: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如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三、教学过程(相关图形参见课件)

        (一)设疑激情(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1、多媒体出示描绘校园一角的画面,有假山、流水,还有太阳、小鸟、教学楼以及小树、各种花

        2、引导学生欣赏图画,感受校园美景,激发热爱学校的情感然后去掉颜色,成为一幅线描画

        3、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幅画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线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讨论完成)

        4、汇报:以一株花为例,请学生给线分类多媒体显示花变大,各线条间稍分开指名分类,随着学生的指点,线跳入相应的框中,框下分别注有直的线、曲的线

        5、引出课题:像这样笔直的线,是直线(板书),今天的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直的线

        (二)引导探索

        1、认识直线:

        (1)认识直线的特征:

        课件出示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的照片,突出散落在地上的绕来绕去的毛线问:它是什么形状?老师把它这样(用手把线拉直)(变直了),这种线你能给它取个名称吗?(板书:直线)这是一条直线,它有什么特征?教师把毛线一点一点拉长问:"还可以拉长吗"(可以)现在老师一个人不能把它拉长,谁来帮老师拉一拉?请两位同学上来拉教师问:"还可以拉长吗?如果它不断地拉长,请你想象一下,它可以拉到哪儿?"从中引出直线的一个特征:无限延长(板书:无限延长),那它有尽头吗?引出直线的另一个特征:没有端点(板书:没有端点)

        (2)画直线:既然直线那么长,我们能把它全部画下来吗?学生回答:"不能"所以我们画的只是直线的一部分请同学们试着画一条直线

        (3)学生汇报交流画直线的工具、方法教师总结

        (4)判断直线(课件出示):请你认真观察哪条是直线?哪条不是直线?

        (5)在生活中你见过直线吗?

        2、认识线段:

        (1)认识线段的特征:

        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许多物体的边是直的,但它有端点,那它是什么呢?课件出示杨浦大桥上一根根斜拉的钢索的照片(有的说是线段,那么板书:线段如果没有人回答,那么教师说)

        请看大屏幕:这是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之间的一段叫线段(板书:线段)教师画一条线段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线段和直线比较有什么相同点?(直)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点?得出线段的特点:有限长、有两个端点

        (3)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3、量线段

        (过渡)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画了线段,知道线段有长度,它可以用尺子等工具来测量

        (1)请你量一量数学书有多少长?先别忙着量,你先估计一下这本书有多长,把它写在旁边(教师请几位小朋友说估计的长度)那么它到底是几厘米呢?我们就动手量一量吧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_____号考生。

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__》。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______________出版社出版的高中《________》第__册第__章第__节。

        1、本节课分____个部分内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节课贯穿了______以后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快捷操作____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这条基本上通用)

        3、本节课联系了________和_________,在以后学习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4、本节课是在学习______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___________的关键。

        (以上4条,灵活运用,不用全部说上就行。可以参考序言中的句子,主要是说学习本节课的意义。)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xxx

知识目标:

        1、

        2、

        (只要说出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点,也是重点难点就行)

能力目标:

        1、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处理____、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需要选择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对于教学目标,因为时间短,不一定要分成这三个目标,只要说出3点就行。)

        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对于重点、难点,依然是说出本节课的内容就行,可以参考本节课的题目和各部分的标题)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4、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

        (根据需要任意选取教法。2—3个就行。根据时间自行安排。)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

学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最后我们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等。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部分的学习。

        最后,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

        或者说是,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以及布置作业。

        (1、关于讲练结合,如果是理论课,练就表示做习题,如果是操作课,就表示上机实际操作

        (2、我是按一节课40分钟分配,待考证。

        (3、大概模式是这样的,你根据时间要求自行取舍吧。

        (4、声音一定要大,语速不能太快。对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表示你说课流程的词汇要突出。但是,不要板书,浪费时间。

        (5、注意,偶尔要看一下评委,眼神交流。

        最后要说“说课完毕”

        对于试讲,引出这节课,之后顺手把本节课的题目写黑板上。要用力写清楚。

        如果觉得整节课讲不完,你可以说我今天主要讲____几部分。因为没有学生,所以讲的不要太散,要有思路。如果能显出你跟学生交流的过程就显一次,不然的话,就直接讲自己的。

;

数学说课稿三篇精选 三年级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范文3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我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范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年、月、日是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量的计量”中时间单位第一课时。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秒等较短的时间单位之后,并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年和月是比较大的时间单位,教材首先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年历,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以及内在关系,在初步掌握各月天数后,引出平年、闰年全年天数的计算,然后介绍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小学低年级学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世界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才能逐步理解离他们生活较远,较大的时间单位。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认识,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一年、一日,知道世纪、年、月、日的关系,记住大月、小月分别是哪几个月。

        2、知道平年、闰年的天数,知道判断闰年、平年的方法。

        3、结合本节课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重点确定为:让学生获得较长的时间观念,即年、月、日的认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其中发现并掌握闰年、平年的判断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准备: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a)学生准备:各年份的年历表若干张。

        b)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设计理念:

        本课总体设计,本着“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教育理念,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力求让全体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参与学习过程。

三、教法、学法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显着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我采用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围绕“经历学习过程”这一主线组织教学。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遵守师生互动的原则,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为主。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新课标赋予的教学任务,我对本课的教学过程作了如下的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2、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3、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4、总结评价,拓展思维。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一组数)在导入部分,我用课件出示生活中的许多数,引出年、月、日三个时间单位,从而揭示课题。这样的引入,是通过生活化的情景,既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又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为顺利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做了思维上的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本环节分以下几步进行:

        1、认识一年和一日2、认识年历表

        3、记大月、小月4、计算平年、闰年的天数

        5、学习平年、闰年的规定6、学习世纪

        1、认识一年和一日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太阳、地球、月亮运动轨迹。同时配音说明: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是一日,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这样的设计,是想从浩瀚的宇宙中揭示抽象的数学知识。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组织教学的作用,另一方面更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认识年历表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真正的探究性学习中学会学习,不断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与智能结构。因此,我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去观察、讨论、发现年历表上所蕴含的数学信息。并把从年历表上发现到的信息记录下来,并展开比赛:看哪一组的小朋友观察、讨论得最认真。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汇报,概括总结并板书。

        通过学生观察年历卡,小组研究获取知识,这样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和创造学习的机会,充分体现开放式教学的思想,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3、记忆大、小月(演示:拳头记忆法、歌诀法等)

        (1)教师提出疑问:以上这些知识都是小朋友们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发现的,要求记住这些知识,怎样很快地记住31天的大月有哪几个月?学生汇报并演示这些方法。

        (2)游戏记大、小月

        为了学生进一步记住大小月的月份,我采用了游戏记大小月的形式:老师说到大月时男生站,说到小月时女生站,比比谁的反应最快。这样的环节安排,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又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4、计算平年、闰年的天数

        出示:平年31×7+30×4+28=()天

        闰年31×7+30×4+29=()天

        提出问题:31×7、30×4、28各表示什么?

        5、学习平年、闰年的规定

        质疑:那么平年、闰年又是怎样规定呢?指出:答案就在书上。鼓励学生看书81页中间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并划出来。学生通过自学、交流,了解平年闰年的规定。然后,课件出示:

        (1)规定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是闰年,不是4的倍数的是平年。

        (2)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不是400的倍数的年份是平年。

        由此得出四年一闰的规律。

        6、判断平年、闰年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根据四年一闰的规律,我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讨论、自学课本等手段来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计算这些年份是否是4或者是400的倍数来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这时,出现了一段小小的插曲,一个孩子非常激动、开心的说:“老师,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个能很快判断一个数是否是4的倍数的方法,如果这个数的末尾两位数是4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4的倍数。这样,我就能很快地用口算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这个孩子的表现,是我课前完全没有预想到的,但我立刻肯定了他的想法,并向全班同学推广。这段小小的插曲,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这也提醒我们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要提高对学生的研究,充分了解、信任学生,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吻合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习材料。

        7、反馈练习

        为了避勉集中练习给学生造成疲劳感,我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力求达到“新”、“活”、“实”、“用”的目的,使学生作到有张有弛,从而形成理解,记忆,应用,发展的学习水平。所以在认识了平年、闰年之后,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对号入座:

        19xx年19xx年19xx年

        20xx年18xx年20xx年

        8、认识世纪

        通过小组交流能让学生及时反馈获得的数学信息,表述自己独到的发现。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所以在认识“世纪”这个比年大的时间单位这一环节,我仍然采用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学、交流得出:1世纪=100年

        紧接着有针对性的进行反馈练习……

        接着对零乱的知识进行有序的整理,便于更好的有意记忆。

        总结质疑: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对这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关注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为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练习的趣味性,我把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成几个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独立版块,让学生自动选择练习,使各类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1、我显身手

        2、我当包公

        3、走进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4、欢乐总动员

        学生制20xx年()月的月历表,并提醒学生好好珍惜和利用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总结评价,拓展思维

        为了提高学生喜欢数学,主动研究数学的情感态度,我提出:请同学们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走进网络世界,上网查一查有关年、月、日的更多知识。这样的教学,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把学生的探究学习引入纵深。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学习习惯,达到“曲散意未尽”的效果。

        (五)板书设计

        它简洁名了,用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引申谈话:

        总之,本课从“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理念出发,在整堂课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力求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来。我相信,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实际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范文2

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4.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奥运事业的爱国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说教学理念

        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打破了传统数学课的枯燥无味,给数学课富予新的生命力。导入用奥运会,画图用乐乐的体温表,练习用老总选择人员进行进修等,从而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说教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特别是采用了课件演示描点的过程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画图的过程,和课件演示线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倾斜角度决定增减幅度的特点,从而突破画图和归纳折线统计图的难点。

说学法

        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成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实践应用——总结特征——运用知识五块内容,

        在激趣导入部分:通过今年奥运会的知识进行激发学生兴趣,从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来直接引入“折线统计图”。

        在探究新知部分:复习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了解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和根据变化趋势预测下一届奥运会中国的金牌数量。

        在实践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乐乐的体温统计表:让学生制作折线统计图,除了能读懂图外,还初步理解倾斜角度是决定了数量的增减幅度。从而总结特点:

        先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对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从不同点来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观察折线统计图中线段上升——数量增加,下降——减少,倾斜角度——增减幅度,从而引出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清晰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最后,在运用环节,设计了三个练习内容:

        一是找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并简单分析数量的变化(股票图、心电图)。

        二是用江南车城两个销售员的的统计图来选择进修的名额,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三是比较两个内容,从而来选择哪一个内容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主要是为进一步进一步突出折线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

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体现了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这节课,我认为学生动手了,但小组合作,讨论得还不够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范文3

一、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要学生自己多动手。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二、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会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会用直尺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五、教学用具

        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框架、火柴盒、电脑课件。

六、教学流程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学中我从复习平面图形入手,然后认识立体图形,进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这样有利于学生分清长方形和长方体的概念,便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然后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来具体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抽象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让学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用集合图形表示它们的关系。

        在创新应用上,我让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实际进行测量。通过做一做,摆一摆,说一说,练一练等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又教给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

一年级小学生数学说课稿范文

       

       篇一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以及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运用转化思想,在数方格法的基础叟,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并分析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再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实例验证,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道推导方法,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沟通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操作,让学生尝试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3)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并会运用面积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4、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教法学法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一堂几何初步知识课,为以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梯形面积的计算,提供了知识准备。本课的教学设计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从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概括初步反馈,遵循了概念教学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现已有的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正体现了概念教学的顺序:动作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念。

        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观察、比较,自己去探求,重视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获取知识,以思维训练为主线,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互助合作,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整体提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教具逐个出示:

        1、图(1)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怎样算?现在量得长是7厘米,宽是4厘米,你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那么图(2)我们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它的面积吗?用什么办法求它的面积?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后反馈。(教具演示把多的一块剪下来,拼过去正好是一个长方形,再用长乘以宽就是它的面积)

        3、刚才我们用割下来补过去的方法将图(2)转化成和原来图形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再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求出它的面积。现在谁能计算图(3)的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教具演示:把图(3)右边的三角形割下来补到左边,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二)导入新课

        图(2)、图(3)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它们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就能算出它们的面积。(教具出示下图)

        你能想办法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出示课题。

        (三)引导探究

        1、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尝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师巡视,学生计算1号学具纸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谁能说一说,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答案。

        到底怎样思考才是正确的呢?充分运用你手头的学具和有关工具(尺、剪刀等)来尝试操作,然后列式计算(四人小组进行合作、交流)

        反馈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具演示“转化过程”。

        演示前先比较两个全等的平行四边形,再将其中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图形剪开,将左边的三角形(或直角梯形)拼到右边去,正好是个长方形,量出它的长是7厘米,宽是4厘米,面积是7×4=28平方厘米。

        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比较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之间的关系。

        2、操作实践,验证想法。

        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任意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任意取一个学具平行四边形纸片,证明你的想法。(结论:由此看来,对于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要计算它的面积,我们都可以用割补的访求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

        3、观察分析,归纳公式。

        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为什么?(学生讨论)

        结合回答,教具演示:因为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形变面积不变,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以高。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如果用字母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表示它的底,h表示它的高,那么平等四边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怎样的?

        (四)小结

        1、面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新问题,我们利用已有的“求长方形的面积知识”,通过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2、现在,你们说说,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键是找哪两个条件?

        (五)练习

        1、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练后讲评)

        2、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有一块平行四边形草地,底18米,高10米。这块草地的面积是多少?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2、同学们的表现好在哪里?

        *3机动练习:

        计算下面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正确列式为()。(单位:厘米)

篇二

        一、说教材

        1、说课的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教时“认识分数”及93页做一做。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分数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物体和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本节课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能直观地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沟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1)、教材以“游乐园”的形式,呈现了本单元的基本学习内容,体现了在玩中认识数学以及人与生活、自然的有机联系。

        (2)、“认识几分之一”通过两个学生分月饼的情境引入分数,使学生知道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 。利用迁移推想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学生通过动手折出之分几一、创设学习情境,重视教学知识的操作性,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并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5、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和认识几分之一是教学重点;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是教学难点;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学生尽可能多的材料,通过学生折、玩、涂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说教法

        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是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玩一玩中探索分数的意义,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三、说学法

        1、 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实物中认识“平均分”、进而感知分数的意义。

        2、 进行比较、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四、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分四个环节进行:

        1、 活动引入,体会平均分。

        2、 主动探索,感悟新知。(从面到点)

        (1)认识几分之一:平均分——分母的意义——几分之一的意义——揭示课题。

        (2)认识1/2 :不同的图形用相同的分数表示。

        3、 利用学生资源(动手操作)比较分数的大小。

        4、 在生活中找分数,让学生体验分数来源与生活。

        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从学生最熟悉的分苹果出发,让学生感知平均分)

        1、创设情境,聪聪和明明分6个苹果,怎么分?

        生1:……

        2、师:这两种分法哪种最特别?为什么?(特出“平均分”)板书

        3、如果两个苹果分给2个人,怎么分?

        生:每人一个

        4、出示一个苹果,分给俩人,能平均分吗?怎么分?

        5、学生以圆为例动手操作,折出一样大,也就是平均分。(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二、教学几分之一(大量感知把一样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的基础上再揭示分数,目的:传授程度减少,让学生自主探究)

        1、请选择信封里你喜欢的图形,折一折,分一分,你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2、反馈:(把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并给它们编号。1/2有3个,1/3、1/4、1/8、1/6、1/16、1/32各一个,不平均分的2个)

        师:这些图形是不是平均分的?为什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能平均分。

        师:为什么认为这些是平均分的? (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

        3、观察一下这些平均分的分法有什么不一样? (1)(平均分的份数不同)

        (2)把( )平均分成( )……

        4、(根据第3问灵活提问,全部或有选择的)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如:把正方形平均分成n份,涂出了其中的一份)

        5、 师:(拿出一个图形)这个图形整个用1来表示,那么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2份,这一份用什么数来表示?(如果生说不出师自己说)认识1/2、1/3、1/4……(在此插入书写方法)在图形下板书各种几分之一,教读法

        6、 师:为什么这一份用1/2,那一分却用1/4呢?

        生: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它平均分成2份,它平均分成4份

        7、 揭题:象这些1/2、1/3、1/8……我们都叫它为分数(板书:分数)

        8、举例:1/4就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的1/4。

        空白部分还有几个1/4?

        8、 练习:(判断题)

        三、教学1/2(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师把学生作品用1/2表示的图往下拉)我们来看这几个作品,都用分数1/2表示,图形不同,为什么都能用相同的分数1/2表示呢?

        小结:(能用1/2表示的这些图的共同点)把( )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2、师:空白部分用哪个数来表示呢?为什么?

        3、(再次强调意义)1/2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选择一个分数说一说意义

        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拿出1/2和1/32的两个同样图形)我们来看这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用1/2表示,那个涂色部分用1/32表示的是这一块,(可以剪下比一比)哪个大?为什么呀?

        (1/2表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平均分成32份的一份大)

        板书:1/2>1/32

        2、猜想:1/2、1/8和1/32的大小

        板书:1/2>1/8>1/32

        3、自由选择两个分数比一比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4、说一个更小的分数。

        五、生活中的分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看到这些东西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A、用什么分数表示想到几分之一?

        B、拓展练习

篇三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1、师:上几节课的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你能说一个分数吗?

        让学生举例,并让学生说一说他举例的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2、师:陈老师刚才在来你们学校的路上看到一辆汽车的标志(师出示宝马车的标志),

        改成你能在这个标志里找到分数吗?(生1:蓝色部分是这个标志的2/4。生2:空白部分也是这个标志的2/4。)

        3、师:陈老师在吃巧克力时又吃出了分数,你猜猜老师吃出了什么分数?(出示巧克力)

        (生1:陈老师吃了其中的一份就是吃了这块巧克力的1/6。生2:吃了3份就是这块巧克力的3/6,吃4份的话就是它的4/6。生3:全吃完就是这块巧克力的6/6……。)

        二、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

        1、看到黑板上的2/6和3/6你还想到了什么?(2/6比3/6小,分母相同……)

        2、师: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几个同学吃的巧克力提个数学问题呢?

        3、现在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你怎么来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说法呢?(证明自己的方法)

        4、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证明自己说法是正确的,让大家都来接受你的说法,好吗?(比如可以画,可以折、可以写、甚至可以组织语言来说)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汇报并说说想法

        生1:我们小组认为应该是5/6比如巧克力先吃掉2份,就是它的2/6,又吃掉了3份,就是3/6,合起来是5份,所以是5/6。

        生2:我是折纸的。

        (出示折好的纸:)2/6是2块,3/6是3块,一共是5块,所以是2/6+3/6=5/6

        师:2块是几个1/6。

        生:2个,3块是3个1/6。

        师:合起来是多少?

        生:5个1/6是5/6。

        师:有没有画图的呢?

        生:我画的是长方形的图。(实物投影展示)

        6、另外的你们会算吗?比如1/6+3/6(5/6)

        说说你的想法(1个1/6加上3个1/6就是4个1/6,也就是4/6)

        引导学生小结到算理上:2个1/6加3个1/6是5个1/6,就是5/6

        7、说的真好!你可以从黑板上自己找两个分数相加看,也可以自己写两个分数加一加。

        口头汇报,抓住加起来超过6/6的,比如1/6+6/6=7/6,让学生讲讲为什么不是1/7,讲讲道理。

        三、同分母分数减法探究

        1、那谁来计算4/6-3/6,谁来说明一下方法。

        同样的道理,4个1/6-2个1/6就是2个1/6就是2/6

        2、你能从黑板上挑些分数写一些算式,并算出结果吗

        3、汇报展示一下

        你是怎么计算的,(分母相同,分子相减就可以了)

        4、一个块巧克力,老师吃了1/4,还剩多少?

        师:一块巧克力我们用什么数字表示?(用1表示)

        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解决?怎样列式?

        师:试着计算

        生:1-1/4=4/4-1/4=3/4

        把1看成4/4,4个1/4减去1/4等于3个1/4,是3/4

        小结:计算用1减几分之几时,我们把1看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来计算

        四、解决问题

        1、计算

        1/4+2/42/8+5/86/8+3/83/5-1/5=7/9-5/9=1-7/9=2/3-2/3=

        五、课后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还有问题吗?生表示没有问题)你们没问题,我提个问题:1/2+1/4、1/2-1/4,你们能解决吗?

        6、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

        1/62/63/64/65/66/6

        2/6+3/6=4/6-2/6=

        1-1/4

        #一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 整理的《一年级小学生数学说课稿范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一年级小学生数学说课稿范文

 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小节6和7的认识及加减法中的用数学部分,主题图为课本47页插图:金色的秋天。?

        教材简析:?

        1、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包括两道例题和一组“做一做”的习题,练习中的13题《美丽的小湖》也是类似的题目,其内容都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教材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

        2、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渡的桥梁。?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教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技能目标:会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这三个目标在教学中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其中,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关键所在。?

        对于教材重难点的确定,我是通过如下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1、从教材知识点分析:6和7的加减法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它又是进一步学习8和9以及10的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

        2、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通过观察图画,分析并叙述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进而选择正确算法,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

        篇二一年级小学生数学说课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育,很多孩子在未学习这一课前,已能数出100以内数,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未有10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很注重学生数感的建立,主题图给了学生100这个数有多大的概念,通过估计和比较建立数感。教材还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例题1、2、3的教学都是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进行,通过操作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初步掌握数100以内数的方法。

        经过对教材的理解的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数100以内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2、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3、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建立100以内数概念,正确数出100以内数。

        教学难点: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二、教法和学法

        1、动手操作学习,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合作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过程

        1、本课学习是建立在学生20以内数的认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

        他们对100以内数看似了解,却概念模糊,教师在引入时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给孩子们送来礼物,100颗星星,通过观察、估计、比较逐步建立数感。

        2、数植物的种子

        首先向学生展示1粒种子的大小,接着让孩子抓一把进行估数,这时也是想通过操作建立数感,但这数感建立已进一步扩展到了视觉,触觉,和空间的范围,然后动手数一数,通过数数达到要验证估计是否准确,学生主动探索数数方法的目的。最后以汇报的形式与全体进行交流。学生数数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些是方便快捷,也有些是繁锁缓慢,在这时,对于各种方法的优劣我不进行评论,而是让各种方法得以展示,至于哪一种方法较好,孩子们在操作中是能够体会到的。

        3、数100

        这一环节以学生的操作学具为主,要求就更进一步了,物品选择,正好要数出100,还得让人一眼看出有100。提出这些要求的目的在于引导孩子们选择自己认为是方便、快捷的方法把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并在操作中发现,10个十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这一知识点。通过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让孩子经历数1到100的过程,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逐步突破本课的难点,数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在这插入课本36页的练习题2这幅小皮球图,我认为并不重在数出100,而在于用什么方法来数,由于有格子,整齐排列,又有色彩间隔,学生可以较好的去思考以不同方法数出皮球的数量,可能会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二十个二十个数,五十个五十个数,前面所学知识既得到巩固,又得到发展。

        4、数数

        边摆小棒边数数,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到十的形成,学会数100以内的数,通过操作突破本课难点,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以竞赛形式练习数数,使得课堂气氛热烈、愉快。孩子的学习兴趣高涨。知识在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巩固。

        猜数游戏的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孩子的数感。游戏中部分孩子不断提醒同伴“猜得太大了,大了,小了,很接近了……”,另一部分孩子在帮助下所猜出的数不断接近目标数,直到猜中。游戏过程中学生的数感得到培养,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5、生活中的数

        篇三一年级小学生数学说课稿范文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第二课时的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习。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在认识“左右”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能够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5、教学难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说教法:

        本节课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和学习,重视让学生亲身体验,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充分挖掘现场课程资源来启发学生进行学习,并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广阔、自主的空间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观察与操作中认识和体验左右。

        1、首先,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情境,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的两只手,一只是左手,另一只是右手,初步感知了左与右,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2、在学生初步感知“左右”后,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一说”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做一做”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摆一摆”学具等。让学生在这些简单而有趣的活动中辨别左右,加深对左边和右边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学生既感到亲切而又不觉得枯燥,乐与参与学习。

        3、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左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因此,除了认识和体验“左右”外,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左右”的认识,并且体验到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说学法:

        低年级儿童好奇、好动,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因此,学生的学习应以活动为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基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左右”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不一定准确判断的情况下,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说、找、做、摆、看、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左右”的位置关系的认识。

        1、说。是从生活经验入手,说左右手分别能做哪些事,这是对左右的初步认识。

        2、找。是找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这是对左右的进一步了解。

        3、做。这是听口令做动手的小游戏。除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区别左与右。

        4、摆。通过摆学具,使学生把对左右的认识变成得心应手的知识。

        5、看。这是让学生观察由于他们的转动,右边事物的不同,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6、练。达到巩固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淘气和笑笑他们平时可喜欢玩游戏了,你们喜欢吗?喜欢的请举手。你知道你举的是哪一只手吗?(右手)那么另一只手就是(左手)。

        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对新朋友:左右(板书)

        (二)操作活动,认识左右

        1、亲身体验,初步感知左右

        (1)右手除了用来举手发言,还可以做什么?(拿筷子吃饭、拿笔写字……)左手呢?(吃饭时用左手拿碗……)

        (2)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能帮我们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自己身上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脚……)

        2、小小游戏,进一步认识左右

        (1)动一动:张开你的左手摇一摇,张开你的右手摇一摇;伸出你的左手向左转一圈,伸出你的右手向右转一圈。

        (2)听口令做动作:左手摸摸左耳,右手摸摸右耳,跺跺你的左脚,跺跺你的右脚,左手拍拍右肩,右手拍拍左肩……

        3、摆摆学具,辨别左右

        (1)动手摆:铅笔在最左边;小刀在最右边;文具盒在中间;橡皮在文具盒的左边,铅笔的右边;尺子在小刀的左边,文具盒的右边。

        (2)说一说: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3)打乱学具,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

        (三)引导观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1)同桌同学面对面站着,观察左手和右手,你发现了什么?

        (2)转动方向,观察左边和右边的事物,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方向改变了,左边右边也改变了。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解决课本13页第6题

        师:小蚂蚁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助他解决吗?小蚂蚁想在迷宫中分别找到香蕉、鸭梨、南瓜和苹果,可他不知道该怎么走,我们能帮它指指路吗?

        (2)做游戏(瞎子找物)

        老师把一个球放在教师的某个位置,然后叫两名学生,一名蒙上眼睛,一名发出(向左、向右、向前、向后等)口令来指挥“瞎子”找到球。

        (3)解决13页“走楼梯”练习。

        A、出示课件:想一想,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B、小组讨论、交流

        C、到楼梯去走一走,亲身体验一下

        D、小结:我们不仅仅上下楼梯时要靠右边走,在马路上行走时也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边走。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

        (五)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回家后,看一看你们家左右两边分别是谁的家。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