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高中作文 高中作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zmhk 2024-06-03 人已围观

简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感受它带来的高品质生活。1.小学数学教案《认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感受它带来的高品质生活。

1.小学数学教案《认识角》教学设计

2.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3.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设计

4.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篇

5.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0×5=?》教学设计

6.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角》教学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数学课的导入一般是通过设置问题开始,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数学教案《认识角》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一: 《认识角》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认识角”是国标本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64-66页的内容。本课是第1课时,主要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感悟角是有大小的,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 方法 做出角。

        2、感悟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3、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 活动角、多媒体课件、白纸等。

        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纸、一个图钉、两张硬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角

        谈话:数学王国里住着一群漂亮的三角形娃娃,今天他们要来我们班和小朋友一起上课,大家欢迎吗?()瞧!(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一群三角形娃娃边唱边跳走过来的情形。)他们来了。(课件动画:一个三角娃娃得意地跳着舞甩掉了一条边。)咦?这个三角形娃娃怎么少了一条边呢原来调皮的三角形把一条边给弄丢了,出示, 它少了叫它---角。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找“角”娃娃,并与“角”交朋友,好吗?

        二、探索新知,认识角

        1、抽象角,认识角。

        (1) 从实物中感知角

        三角形帮我们请来了很多“角”娃娃, “角”娃娃想跟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愿意吗?(出示多媒体画面:长方形纸、三角板、钟面、五角星、剪刀)你能找到这些小客人吗?看谁的眼睛最亮!

        谁来 说说 ,你从哪里找到了角?并用手指一指、摸一摸。

        小结:原来调皮的角就藏在这些物体中,小朋友真聪明。

        师(惊喜状):这会儿,角娃娃藏到教室里来了,你能在教室里找到它吗?

        生:

        (2)折角,体会角的特征。

        出示一张白纸。

        师:角跑到老师这张纸上了,你能帮老师找出来吗?

        这张纸还能变出很多角呢,谁会变出一个角来?请小朋友拿出一张纸折一折。

        请学生将纸对折,折出大小不同的角。

        师:小朋友,用你折出来的角对着自己的手心或脸,戳一戳,试一试有什么感觉。” (师边说边示范)

        为什么会有痛的感觉呢?()对,因为它尖尖的,再摸摸它的两边还戳人吗?有什么感觉?(平平的、滑滑的)

        (3)抽象出角,感知角的样子。

        小朋友,角的本领可大了,它不仅能藏在物体的身上,还能从物体身上走下来呢。(学生睁大了眼睛,感到不可信)不信?你瞧!(课件动态演示角从剪刀、三角尺、钟表上移下来的情景)学生发出惊叹声。

        2、演示画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刚才小朋友找到了许多角,老师也找到了一个,并把它画在电脑上了。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画的?(课件动画演示“手握铅笔”画角的过程。)

        谁来说说你看到老师刚才是怎么画角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你能自己画一个角吗?指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画角。(有意识让学生画开口方向不一样的角。)

        那你知道这个尖尖的地方和直直的线叫什么吗?它们就藏在数学书第64页里面,赶快去找一找吧。

        学生交流后,小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练一练,巩固角。

        a.数学王国的图形娃娃听说我们在学习角,都争着说自己是角。谁说得对呢?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b.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想想做做”第2题。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

        1.图形王国里两个角在争吵,都说自己大。到底谁大呢?请看屏幕。

        学生争议后,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两个角重叠。(顶点对齐,其中的一条边对齐。) 小结:看来我们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2.角娃娃看我们学得这么认真,给我们送来了一件礼物,看!(动画演示鸟衔“活动角”的一边不断活动的情景。)

        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老师也有一个这样的角,因为它的两边可以活动,所以我们叫它活动角。

        拿出你们的活动角(老师和学生的活动角两边同样长),谁能上来拉一个和老师同样大的角。

        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和老师比的,是哪和哪重合了?

        哪个同学再过来拉出一个比老师拉的角大一点的角?你能拉出比老师小的角吗? 小结:角有大有小。

        3.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师生比活动角的大小:边一样长的活动角相比,边不一样长的相比。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2)让学生拉一个和老师一样大的角,提问:如果老师把你的活动角的两边给剪掉一段,你还敢和老师的角比大小吗?

        讨论:你认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小结: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4、活动角的应用

        你在生活中见过像这种大小会变化的角吗?说给同学听听。

        你知道剪刀、扇子设计成活动角有什么作用吗?

        四、巩固拓展,应用角

        1、拿出两支铅笔摆角

        ⑴摆出1个角⑵摆出2个角⑶摆出4个角

        学生摆,师指导。

        2、数一数有多少个角?

        3.最后“角娃娃”送给我们一把金剪子,让我们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掉一个角,看看还剩几个角?我们动手做一做吧。

        五、 总结 评价,延深角。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快乐吗?你能用角说一句话吗?

        篇二:二年级认识角的优质课教案

教学内容: P84-85例1及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发现角、知道角、初步认识角

        2.动手画角、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并能比较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正方形纸片、三角尺、小闹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春天来了,天气暖了,大雁从南方飞回来了,它们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儿又排成“人”字形。大家看,这时大雁飞行所形成的图案是什么图形?

        生:角

        导入:对,是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二、新授

        (一)感知角

        1.出示插图:剪刀、钟表、红领巾

        告诉学生:剪刀上有角。学生模仿说除钟表、红领巾上的角

        2.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1)请各小组同学拿出用纸做的角,摸摸这里,有什么感觉?(刺人、很尖)对了,也就是说,尖尖的,这里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作顶点。

        (2)再摸摸这里,又有什么感觉?(很光滑,很平)对,也就是直直的,我们也给它们取个名字,叫边。

        相关 文章 :

        1. 数学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2.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

        3.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4. 听课教师外出心得体会范文

        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数学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数学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怎样的呢?小学课堂该如何设计教学内容?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希望你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一

        教学内容: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 自我评价 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 反思 :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 学习 方法 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二:《小数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 经验 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与手段:

        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光盘。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谈话:这是同学们在文具商店购物的画面。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下面的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1)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2)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3)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4)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5)三个人一共用多少元?

        2、揭示课题。

        提问:同学们不但提出了许多的问题,还列出了算式。请大家观察这些加减法算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

        谈话: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二、探究。

        1、教学例1的第(1)问。

        谈话:你能用竖式计算“4.75+3.4”吗?先试一试,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又是怎样想的?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解释思考过程。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2、教学例1的第(2)问。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那么怎样计算小数减法呢?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再进一步追问: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为什么要把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教学“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两道题,你能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自己算出结果吗?

        学生计算后,再要求说一说是怎样算、怎样想的。然后提出把计算结果化简的要求,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

        4、 总结 和归纳。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你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然后组织机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3、完成练习八第1题。

        4、完成练习八第2题。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5、完成练习八第3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自己补充问题:问学生你还想到了什么?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今天学得怎么样?

        五、延伸。

        同学们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提出了许多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其中,有些问题我们已经解决,剩下的问题下节课在继续研究。

        六、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p

        学生回答。

        学生根据条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学生口答算式。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算式中都用小数。

        学生用竖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同时指名板演)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同学间交流自己想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学生交流后明确学生独立计算,并 说说 自己的想法。

        同学们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学生各自在书上填出得数,并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结合线段图学生说说对前3个问题的理解

        学生交流。

        问题的提出来自学生本身的思索,这让学生更有兴趣去探索、尝试。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比较“数位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和“小数点对齐”,最终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教师鼓励分小组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进而探讨小数加、减法的基本算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既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联系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法,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

        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课的相关知识点,又提高了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4.75+3.4=8.15(元)4.75-3.4=1.35(元)

        4.754.75

        -3.4-3.4

        8.151.35

        猜你喜欢:

        1.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3篇

        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3. 小学数学教学小随笔3篇

        4. 小学数学手抄报模板

        5. 数学最简单手抄报的模板

        6. 小学数学教学研修日志3篇

>>>下一页更多精彩“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设计

        #三年级# 导语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什么是平移以及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数学活动,增强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难点

        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老师做关窗、拉黑板的动作。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平移现象。

        追问:你还能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关于平移的现象?学生答:升旗,缆车,火车在笔直的铁轨上开等。

        2、生成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例题1图。

        先让学生说出虚线部分和实线部分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感受平移,并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并数一数。(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纠错。之后组织全班交流。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格,你觉得对吗?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追问: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怎样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

        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数法预设:

        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方法二: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4)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交流。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教师巡视。

        (5)小结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在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点,看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向那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3、应用新知

        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

        (1)学生独立画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2)组织汇报。

        学生一边用投影展示画出的图形,一边汇报是怎么画的。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画法: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找出每个顶点平移后的对应点,再将这四个对应点依次连接起来;另一种方法是找每条边平移后的对应边。

        4、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篇二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以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过程(方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过程的理解。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40×2,42÷2,84÷4,90÷3。

        60÷3,36÷3,99÷9,66÷2。

        (42÷2要说说是怎样想的)。

        二、导入

        我们知道,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应先从被除数的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课题)

        三、教学例题

        1、出示挂图。

        (1)学生看图

        (2)问:

        ①从图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要求什么?

        ②要求“每班能分到多少个”该怎样列式?(板书52÷2)

        ③52÷2=?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尝试,让一生板演)

        计算的过程有没有什么发现?十位上的5除以2不能除尽,那么这题到底怎样来计算,结果是多少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代替羽毛球来分一分。(一捆小棒代替一筒羽毛球)

        (3)学生动手操作。

        汇报操作结果:你是怎样分的?最后每个班分得几个羽毛球?

        (4)教师根据生的汇报再次演示分法:

        ①先把5捆平均成2份,每份2捆,剩下1捆,再把1捆拆开,变成十根再与剩下的2根合起来就是1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最后得到26根。

        ②先把剩下1捆拆开先分,再分2根。

        ③全部拆开分。

        (4)问: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第①②种分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这两种分法都是先把整捆的分,多下来的捆拆开来分。

        (6)谁能再来完整地说说刚才我们是怎样分小棒的?

        (7)同桌互相说一说,分一分。

        2、教学笔算

        (1)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52÷2的笔算该怎样写呢?(板书)谁来说说52÷2的笔算该怎样算呢?先算哪一位上的?

        (2)十位上余下来的1表示什么意思?接下去该怎样除?

        (3)请你接下去除。完成书上第7页上的例题。

        (4)谁来告诉大家,刚才是怎样除的?(把关键的地方用红笔标出来)

        追问:十位上剩下1以后怎样除的?

        (5)检验:这道题计算是不是正确呢?可以怎样检验?

        (6)比一比:52÷2和口算题中的42÷2,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补充板书:首位不能整除)

        3、练一练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前2题。

        ①评讲:当十位上有余数时,接下去要怎样算?

        ②同桌互相校对。

        (2)其他题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前2组题,让学生任选一组进行计算。

        (2)出示后两组题,分组练习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6题。

        (1)先让学生然算。

        (2)问: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计算来验证估算得对不对。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独立观察,理解图意。

        (2)提问:不计算,你能说说哪种分法的组数多些?

        (3)还可以每组几人来分?

        4、完成“想想做做”。

        (1)你能根据图提出一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2)同相互说一说,指名说,全班一起列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上,在摆摆、说说、算算中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练习

        篇三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设想

        1、在实际情境中,给定一个方向,学生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获得真正的感受,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定向观念。

        活动准备

        收集判断东西南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收集资料

        1、课前收集有关判断方向的资料。

        2、展示、交流收集材料。

        二、活动一:在操场上

        1、组织全班学生到操场上辨认方向。

        2、谁能辨认东、西、南、北?你是怎么辨认的?

        3、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方向板,标上东、西、南、北。

        4、看一看、说一说:东、西、南、北各有什么?在记录纸上把它们记下来,并标明4个方向。

        活动二:在教室里

        1、展示记录纸。

        2、互相看看有什么不同?

        3、在教室里辨认东、西、南、北,说一说各有什么?

        活动三:你说我做

        (给定一个方向,朝其余三个方向走)

        1、同桌2人合作,互换角色。

        2、指名上台表演。

        活动四:指挥交通

        1、模拟表演:请一名同学当黑猫警长,12名同学扮演带卡片的小动物。

        2、宣布活动规则:得数大于10的朝北走,其余的朝南走。

        3、评一评:谁是遵守交通规则的小动物。

        4、渗透有关交通安全的教育。

        谈一谈:这节课的感受或收获。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重点应该是什么? 在这个学习阶段,教案该怎样设计,请看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阅。更多资讯尽在教学设计栏目!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 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 (2)24×2+24÷2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 =48+12 (1)270÷30-180÷30 (2)(270-180)÷30

        =48+12 =60(元) =9-6 =90÷30

        =60(元) =3(名) =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 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 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三)

        (1)42+6×(12-4) (2)42+6×12-4 运算顺序:

        =42+6×8 =42+72-4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 =114-4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 =110 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

        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

        99-0=99 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 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 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加减法第95页至9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新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先计算,后验算 246+48= 347-39=

        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起相加减。

        2、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再减。

        二、教授新课

        1、激情导入,提出问题。

        师:请看大屏幕: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队选手劳丽诗、李婷获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冠军的场景。课件展示决赛成绩表。

        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应的问题算式:

        (1)在第一轮比赛中,中国队领先多少分?

        53.4-49.8=

        (2)在第二轮比赛中,中国队领先多少分?

        58.2-49.2=

        (3)中国队两轮总成绩是多少分?

        53.4+58.2=

        (4)加拿大队两轮总成绩是多少分?

        49.8+49.2=

        (5)中国队两轮总成绩领先多少分?

        2、揭示课题。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加减法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算式中都有小数)

        怎样计算小数的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3、探究

        (一)小数减法(探究问题1)

        (1)、算一算

        师:中国队第一轮究竟领先多少分(53.4-49.8),你能算吗?请先试试。

        (2)、说一说

        师: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算法与同桌交流一下,比一比,是相同的吗?

        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3)、议一议。

        师:你们组有几种算法,哪种更合适?

        全班交流一下,怎样算既合理又简便?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解释思考过程。)

        板书:

        53.4

        - 49.8

        3.6

        (4)、小结算法

        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把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尝试练习:(解决问题2)

        58.2-49.2=

        (二)小数加法

        (1)、试做

        师:刚才一起探索了小数的减法,那么怎样计算小数的加法呢?请同学们独立解决问题(3)和(4)。

        (2)、交流

        师:把你的算法轻轻地告诉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遇到了什么困难?

        (3)、追问

        师: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

        (4)、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

        53.4 49.80

        + 58.2 + 49.20

        111.6 99.00

        (三)解决问题

        师:中国队两轮总成绩领先多少分?怎么算呢?

        (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

        师:把你的算法介绍给全班,好吗?

        方法一:53.40+58.20=111.6分   方法二:53.40-49.80=3.6分

        49.80+49.20=99分   58.20-49.20=9分

        111.6-99=12.6分   3.6+9=12.6分

        师:比较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呢?

        你喜欢哪种方法?

        试着计算下面各题。12.4+24.36= 7.81-3.735=

        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

        (四)、小组尝试总结: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汇报:小数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满十进一……结果中点上小数点。补充:计算的结果要化简。 小数减法: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结果中点上小数点。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

        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

        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价签上)

        (五)验算

        计算 5.64-1.78 6.07+4.89

        小数加减法计算很容易出错,你有什么办法检验计算的结果呢?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一样。加法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或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来检验。减法可以用差加减数,或用被减数减差的方法。举例。

        三、巩固练习

        1、计算并验算 2.98+0.56 12.53+4.67 7.2-6.45 5-0.41

        2、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我们一直在和小数打交道,我们生活还有哪些地方经常能够用到小数?(购物)

        3、 小明是一个爱运动的孩子,星期天爸爸带小明到体育商场买东西。买了一双运动鞋38.5元,一根跳绳4.8元,他们一共花了多少元?爸爸付给售货员50元,应找回多少元?   你会解决吗?列竖式算一下。

        四、作业设计:

        教科书P98页 练习十六 ( 1 、2两题)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如果是你,你想提醒大家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呀?

        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连减时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寒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演示)

        师:现在正是踏青的好季节,李叔叔打算外出旅游。在出发前,他要查阅资料。请同学们看,你从图上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自助旅游》这本书共234页

        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问: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那就试试吧。

        2、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第一种解法: 234-66-34 (从总页数中减去昨天看的,再减去今天看的。)

        第二种解法: 234-(66+34) (先算出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中减掉。)

        第三种解法: 234-34-66 (先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再减去昨天看的。)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就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任选一个计算一下吧。

        3、交流。

        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

        4、小精灵(动画人物)总结。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板书课题:简便运算)

        5、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你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学生思考回答)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谁的方法简便。

        621-82-18 560-178-22 756-189-156

        2、利民水果店原有711千克苹果,已卖了476千克,坏了2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好苹果没卖?

        3、提出可以用连减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小精灵总结全课

        同学们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连减计算的不同方法,并且都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希望你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3页-35页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⑴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⑵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⑶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对数学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难点

        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五、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问题性和可探究性,所以,我采用了以组织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的教学策略。力求在通过“猜想----验证”的方式总结运算定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

        说一说植树有什么好处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解决与植树有关的问题去发现、总结乘法中的运算定律。

        (二)猜想验证,总结规律;

        1、引导为主探索乘法交换律

        ⑴提出猜想

        (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一步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师板书)

        “你们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板书两个算式。)

        “同样的问题我们列出了两个不同的算式,但结果是一样的。那我们可以说25×4=4×25。”(板书算式)

        观察这个算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这样一个式子,我们发现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那么,我们只是提出了一个猜想,这个规律能否试用于所有的乘法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⑵验证猜想

        说一说,你们打算怎样验证这个规律呢?

        ⑶得出结论

        汇报。

        小结:通过刚才的猜想、验证,可以证实我们发现的规律不是偶然的,它可以应用于所有的乘法。

        (板书:乘法交换律)

        “你们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⑷小结: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乘法交换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按怎样的过程总结出乘法交换律的呢?

        引导学生回答:先解决实际问题——发现规律——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2、自主探索乘法结合律

        按《友情提示单》自主探究学习。

        (1)提出活动要求。

        (2)学生活动。

        (3)汇报总结并板书。

        (4)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并板书。

        三、巩固应用,拓展总结

        (一)基本练习

        1、书后做一做第1题

        2、你根据乘法运算定律,猜一猜小猫背后的数。37页2题(猜数、说说用了哪条运算定律。)

        (二)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小精灵的问题,说说你们的发现。(交流、汇报)

        小结: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两个数相乘交换位置的规律。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或三个数相乘,改变运算顺序的规律。

        (三)拓展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2题。

        1.提出一个用两步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独立解决?

        2.汇报

        小结:计算三个数相乘时,乘积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相乘,这样计算简便。

        四、课堂小结

        回忆一下这节课内容,说说你有什么收获?(重点说你学会了什么?怎么得到的和怎么发现的。)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0×5=?》教学设计

        #二年级# 导语研究证明,小学时期是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的起步时期,这时候会更容易接受信息输入,所以,英语语言学习在这一阶段是很好的发展时期,更加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当然,学不进去是多方面的原因。不妨从下面 无 为您准备的资料里面去寻找学习英语语言的兴趣。

       篇一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一)、

        图形与变化、

        表内除(二)、

        万以内数的认识、

        克和千克的认识、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统计、找规律、总复习等。

        这册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除法。这两部分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因此,表内除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除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这两部分计算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出现克和千克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重量单位。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和变化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现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广角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

        单元结束时期末平均错误率速度平均错误率速度

        表内除法6%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4%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这册实验教材的编写,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编排。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两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万以内加、减法笔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往的教学重点放在使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和方法上,并通过一定的训练达到计算的熟练。此次教材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不再孤立的教学笔算,而是将笔算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使学习笔算与学习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笔算加法中安排了参观博物馆的乘车问题,笔算减法中安排了北京申奥成功后得票多少的比较问题等。这里的编排顺序是: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使学习计算的必要性突出出来。接着通过操作、直观探讨计算的算理,展示计算的方法,在学生理解算理、获得算法后,再看能否用计算解决前面提出的实际问题。这样就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万以内的加法笔算,教材先提供一个二年级学生要乘车去参观博物馆的情境。由小精灵提出哪两个班合乘一辆车?的问题,使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中。通过例1、例2、例3分别提出有关乘车的三个问题,都需要用计算来解决。进而引出了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三个计算式题,并引出笔算。在笔算方法的教学中,教材通过摆小棒直观的展示算理并结合直观图出示算法。学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就可以用之解决问题了。在例3中,每辆车限乘70人,通过计算结果知道一班和二班的人数是71,超出限乘人数,所以班长得出结论一班和二班不能合乘一辆车。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在这种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是他们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认识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主要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让小学生在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图案设计、实验操作等各种活动中,获得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更好地从形状上去认识周围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空间观念。

        根据上述教育理念和《标准》第一学段的具体教学目标,本册实验教材对于空间与图形内容的编排采取这样一些措施:首先,提供了丰富的关于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和素材。安排了图形与变化、克与千克的认识单元的教学内容。单元中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动手实践活动,如观察、拼摆、折纸、测量、作图、制作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对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平移、旋转现象的概念进行感知、体验和理解,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图形、以及对所获图形间关系进行体验和理解等,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感性经验。其次,教材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例如,在认识重量单位之前,安排了关于用统一的重量单位进行测量必要性的探究;在认识克之前,安排了探索有效的测量黄豆重量的活动等。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几何概念的含义及所学图形的特征,借助图形表象进行推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作为当今信息社会中的成员,对客观世界变化的敏捷反应和对各种信息迅速作出判断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数学中要培养的估计能力正是上述能力的基础之一。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对于估计能力培养涉及得很少,在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所安排的一些乘、除法估算也只作为选学内容。加强估算是当前计算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标准》中规定了估算的教学内容和估计意识、技能的培养的要求。例如第一学段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本套实验教材把加强估计意识的培养作为改革的要点之一。不仅在计算教学中安排相应的估算教学内容,而且将估计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结合其他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与培养。

        例如,本册教材在万以内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估算一小节,这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教材结合实例,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情境,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使学生了解估算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估算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它简洁、迅速地解决某些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思想。其次,教材还注意在有关的教学内容或练习中渗透估计意识培养的内容。例如,在重量单位教学中有一些观察某种实物大约有多重、测量某一实物时只要求大约的重量等的练习。使学生了解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并不需要准确的计算或精确的结果,而只需要一个粗略的数据就可以达到目的。在教给学生基本的估算方法后,教材还安排一些应用估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练习,以便逐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4、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新的数学教育理念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本册实验教材的编排,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如前所述,在教学重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归纳推理等活动,得出要用统一的重量单位进行测量才能得到一致的结果,才能彼此进行交流的结论。在学生认识了克、千克之后,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还有比克大的长度单位千克,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测量一袋盐的重量的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应该用比较大的重量单位的想法,从而引出千克。本册实验教材安排的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剪一剪和有多重,都是开放式的对周围事物或操作材料的数学内容进行探究的活动。在这些动手实践的探索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数学知识,还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产生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地探索未知,进而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也正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需的过程。

        四、教学用具:表内除法练习表、万以内数位表、简易天平、学习平移、旋转的操作学具、口算练习表等

        五、课时安排:

        (一)、解决问题4课时

        (二)、表内除法13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nb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图形和变换4课时

        剪一剪1课时

        (四)、表内除法(二)9课时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左右

        解决问题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

        (五)、万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

        (六)、克与千克2课时

        (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7课时

        (八)、统计3课时

        (九)、找规律4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篇二

       教学内容:

        平均分(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3、通过生动的画面,学具的操作,学生逐步了解了平均分的方法,加深了对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情境图、24根小棒、15个方木快。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把6个小圆片分成3份,有几种分法?

        (让学生独立动手摆一摆,指名板演,展示结果。)

        第一种分法:OOOOOO

        第二种分法:OOOOOO

        第三种分法:OOOOOO

        2、上面三种分法中哪一种是平均分?

        3、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几根?(学生动手操作,互相检查。)

        一、讲授新课

        1、教学例3。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我们来看看这些春游的同学遇到了什么问题?

        (2)呈现租船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租几条船”的问题。

        (3)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教师加以强调说明:“每条船限乘4人”,“24人租几条船?”。

        (4)分小组讨论:要租几条船呢?(可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

        (5)交流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明确“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可以分成6组,就要租6条船。”

        2、课堂练习。课本第15页“做一做”。

        (1)呈现出小动物准备就餐的生动有趣的情境图。学生互相说一说图意。

        (2)师:有几个小动物准备就餐呢?一双筷子是几根?现在有多少根筷子?够不够

        分呢?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在小组内分一分。

        (3)交流结果,提问:12根筷子分成了几双?够分吗?

        二、巩固练习

        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观察画面,明确“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和“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让学生独立“圈一圈”。最后交流结果。

        练习三第5题:学生观察画面,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结果。)

        练习三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份同样多”。)

        四、课堂小结:怎样分是平均分?

        

篇三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铅笔有多长》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1分米、1毫米有多长。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感知1分米以及1毫米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身穿花衣裳,身体细又长,想要写好字,全靠它帮忙。”猜一猜它是什么?

        生:铅笔。

        师:铅笔是我们学习的伙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铅笔有多长”。

        板书课题《铅笔有多长》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1)估一估。(1分钟)

        出示一支铅笔。

        师: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估一估这枝铅笔大约有多长?

        请2~3名同学起来说一说。

        (2)量一量(2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想要知道铅笔到底多长该怎么办?

        生:用尺子量一量。

        师:请大家将答题卡拿出来,第1题中的铅笔长度与老师手中的

        铅笔长度是一样的,量一量并将问题填写完整。

        师:这支铅笔有多长呢?

        生:这支铅笔的长度是10厘米。

        师:10厘米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

        师:10厘米也可称为1分米。分米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用字母dm表示。全班齐读。

        师:那我们用用什么符号将1分米与10厘米联系起来呢?

        生:1分米=10厘米。用字母表示是1dm=10cm。

        全班齐读两遍,并板书。

        师:所以刚才这支铅笔的长度可以说是10厘米。还可以怎么说?生:这支铅笔的长度是1分米。

        (3)找一找。(3分钟)请3名同学说一说即可。

        师:你能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个刻度到哪个刻度也是1分米吗?生1:从1刻度到11刻度

        生2:从5刻度到15刻度。

        ……

        小结:尺子上只要长度是10厘米的就是1分米。

        (4)比一比(2分钟)

        师:接下来我们就要想办法把这1分米记住了。要请拇指和食指来帮忙了,像这样在尺子上比划出1分米。拿掉尺子,注意保持手指之间的距离不变,跟你的同桌比一比。

        师:好,再用尺子量一量,将这1分米放进我们的脑海。闭上眼睛,记住这个1分米。

        (5)联系生活(2分钟)

        请2~3个同学说一说

        师:拿着这个1分米,想一想,在我们的教室里或者家里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

        生:开关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生:粉笔盒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6)运用1分米。(3分钟)

        师:在我们小朋友的身上也藏着1分米,找一找。

        生:拇指与食指伸直后长度大约是1分米。

        师:大拇指与食指伸直的这个距离称作:一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年龄的增长,一拃的长度越来越大。比如老师的一拃就比你们

        的一拃大。所以我们应该说是小朋友的一拃长大约是1分米。

        师:那现在就用我们的一拃测量下课桌桌面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生:课桌的长度大约是5分米。

        生交流汇报。

        (7)探究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5分钟)

        教师出示一把米尺,这是一把1米长的尺子,这个我们以前已经认识了,我们也都知道1米里面有100个1厘米是吧,那现在咱们来看看这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吧?谁来猜测一下?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这样猜测的?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验证下你们猜得对不对。

        师示范:在贴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注意要对齐,要一个接着一个。

        故意错误示范,让生来订正。

        请两三名同学上黑板进行活动,并让其他学生统计已经贴到几分米了,可以换成几厘米。

        得出结论:1米=10分米。用字母表示是1m=10dm。并板书

        2.认识毫米

        (1)说一说(2分钟)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支铅笔,请你用尺子量一量这支铅笔的长度是多少?

        生:铅笔的长度大约6厘米。

        师: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7厘米。

        师:怎么会这样?那是6厘米准确呢还是7厘米准确呢?

        生:两个都不准确。

        师:其实我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测量结果不是整理米数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新的单位来帮忙,它就是毫米。毫米是一个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用字母mm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0刻度到1刻度之间,会发现有很多的小格。

        师:其中的1小格就是1毫米。2格就是?3格呢?

        (2)感知1毫米(2分钟)

        师:同学们知道1毫米有多长吗?让我们一起在尺子上找一找,用手比划出来,感觉如何?

        生:1毫米太小了。

        (3)联系生活(2分钟)

        师:是啊,1毫米实在太小了,像老师手上这个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再想一想,我们生活中什么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生: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请大家拿出1角的硬币,再次感受下1毫米。将1毫米也放进脑海。

        (4)厘米与毫米的关系(2分钟)

        师:同学们拿出尺子看一看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让生说一说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通过数一数。

        全班一起数一数,得出结论,1厘米=10毫米,用字母表示是1cm=10mm。

        (4)正确读出铅笔的长度。(2分钟)

        师:那学习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后,你能正确读出铅笔的长度了嘛?

        生:铅笔的长度是6厘米4毫米。

        小结:有了毫米的帮忙,我们的测量结果就更加精确了。

        3.排一排(2分钟)

        今天我们新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加上之前学的米和厘米一共有4个长度单位,谁来帮它们排排队呢?

        从大到小:米、分米、厘米、毫米

        从小到大:毫米、厘米、分米、米。

        三、巩固练习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知识,就要懂得运用到生活中,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1.单位换算

        7米=()分米

        3厘米=()毫米

        90分米=()米

        60厘米=()分米

        5dm=()cm

        70mm=()cm

        2.请你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3()

        旗杆的高度大约是8()

        一本新华字典厚度约6()

        橡皮擦的厚度大约11()

        师: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3()

        生: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3分米。

        师:为什么不填其他的单位呢?

        生:3米太大了,3厘米太小了,3毫米更不可能。

        师:对了,所以填对单位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填错了,会被笑话的。

        其他题目直接让孩子说一说该填什么单位。

        3.把不合理的地方改过来。

        出示一段话,教材35页中一段淘气的日记: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0毫米远,来到学校,我坐在5米高的凳子上,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上语文课。

        ①由老师读一读,在错误的地方故作惊讶,让学生发现问题。②同桌讨论一下,哪里有问题,又该怎么改呢?

        ③请同学指出错误之处,大家一起判断改得对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学会了量小物体的长度及单位间的换算。

        五、板书设计

        分米(dm)毫米(mm)

        1分米=10厘米1dm=10cm

        1米=10分米1m=10dm

        1厘米=10毫米1cm=10mm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教案# 导语“0×5=?”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第四单元“乘法”中有关0的乘法教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34—3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教学难点: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出示挂图,在果园里,小刺猬摘了5篮子苹果,每个篮子6个苹果。他一共摘了几个苹果呀?回到家它又来找小兔子、小猴子、小熊猫、小鹿和它一起分享苹果,每个小动物都把自己篮子里的6个苹果吃光了,还剩几个苹果?结果是多少?

        二、玩中学

        1、探索有关0的乘法规律。

        (1)出示情境图,引导观察。

        引导学生看图小刺猬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用6530(个)每个小动物篮子里的6个苹果都吃光了剩几个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再汇报。

        (2)独立计算,提出问题。

        0×3 7×0 0×26

        引导学社列举出类似的口算题,如:8×0=? 19×0=? 0×14=?。。。

        (3)总结规律

        学生观察教师板书上的算式,说一说你从中发现的什么?

        2、 探索因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计算

        (1)独立探索计算方法

        让学生独立计算130×5,列出竖式,想一想各位上的0应该怎么乘?

        (2)组内交流

        小组之间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结合13×5=65,使学生明确13个十乘5德65个十,就是650,而且“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所以130末尾0不用成直接落下来。

        (3)自主探索、掌握因数中有0的计算方法

        出示题目402×3,独立计算,然后交流算法互相比较,找出最正确的再让学生举几道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题,思考:看一看结果你发现了什么?最后总结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商的中间不一定有0。

        三、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比较,发现上、下两题之间的不同的变化规律。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引导学生独立解答,结合具体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用加法,也可能用乘法。如果用乘法可以进一步解释第(1)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解答时为什么要乘3.

        3、完成“练一练”第3、4题。

        第三题学生填空后,可以让那个学生说一说判断大小的方法。观察和估算的方法都要给予鼓励。

        4、 下面计算对吗?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5、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

        (3)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谁表现的好?

篇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材第34页内容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 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 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 0”。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 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口算卡,学生口答后揭示本节课探究内容。

        2、创设“小猴吃香蕉”的情境,初步感知0×3=0。

        二、探索新知。

        1、引导学生猜想:0×5=?

        (1)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算算结果。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结果,并试着加以说明。

        2、结合数学情境,理解算法: 结合“5个盘子中有几个苹果”这样的实 际情境去理解为什么“0×5 = 0”。

        3、推理归纳。

        (1)根据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

        (2)让学生做课本34页的“算一算”,指名口答。

        (3)请学生任意出几道0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包括“0×0”)。

        (4)引导学生认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根据以上的结论判断

        下面哪道题的得数大?画“√”

        √0+1+2+3+4+5+6+7+8+9 ( )

        0×1×2×3×4×5×6×7×8×9 ( )

        5、试一试——探究算理。

        (1)一个乘数末尾有0:130×5=?

        ①学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②引导交流自己的算法。

        ③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先将13和5相乘,再在乘得得数的末尾添上一 个0”的写法。

        (2)一个乘数的中间有0:402×3=?(学生独立计算后说一说自己的想 法。)

        三、拓展应用。

        1、算一算,填表。

        2、争当“数学医生”。

        3、小狗送信。

        (1)小狗从邮局出发给狐狸送信,往返需要走多少米?

        (2)小狗先给狐狸送信,再给松鼠送信,然后回到邮局。

        四、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35页“练一练”的第1~2题。

篇三

       教学内容:

        P34-3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探索并掌握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0”的乘法

        让学生口答“0×5=?”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再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学生们举了许多例子,其中还提出了“0×0=0”,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结论。

        二、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1、解决“130×5=?”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2)在小组中说一说怎么算的,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3)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注意让学生理解算理。学会用较为简洁的乘法竖式的书写方法。

        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来,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2、解决“402×3=?”

        让学生先尝试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一练第1、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

        三、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比较数的大小教学设计

        篇一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评析: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兴趣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中找出相应的)哦,是这一张。(举起小猴左侧面的)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学生举起)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分别让每个小组2、3、4号小朋友举起自己看到的小猴,并说一说看到的是哪一面。

        比较:(举起每个组2、4号小朋友选择的)这两张,分别是每个组2、4号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吗?你是怎样想的?(看到小猴的右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评析: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有效组织观察活动的前提。让学生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的,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观察者的位置与所看到的视图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区分小猴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同。]

        2、换位观察。

        谈话:刚才每个组的四个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了小猴,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小猴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你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样子吗?请每个小组的小朋友按这样的顺序(手指顺时针方向)换个位置再观察,并在四张中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

        学生观察后,组织反馈。

        继续换位观察,使每个学生都分别从四个位置观察小猴。

        提问:通过刚才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换位观察,并找到相应的视图,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从而深刻体会到观察同一个物体,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3、学会判断。

        谈话:小红、小云、小芳和小玉也为这只小猴拍了照片(出示第二个例题的情境图),你知道下面这些照片(出示四幅)分别是谁拍的吗?

        学生回答,并阐述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连线。(着重让学生弄清判断从左侧面和右侧面看到的视图的方法。如:当学生说到小云看到的是第二幅小猴图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是怎样想的)

        [评析:引导学生应用已经积累的观察经验,通过想像判断每一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把学生的认识水平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上升到“根据看到的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这一层次,加深了学生对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活动交流

        1、“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生活中也常常需要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瞧,校园里有一辆汽车,(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三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这辆汽车,你知道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2、“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请小组长拿出这样的茶壶,(出示茶壶)像这样放在桌上,(放在一个小组的桌上)你能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

        学生到黑板上分别指出自己看到的视图。

        提问:你能说出你们组其他三个小朋友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着重引导学生根据壶嘴和壶把的朝向判断茶壶的左视图和右视图)

        四、课堂总结

        篇二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赢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与乘法、乘法口诀一、观察物体、分一分与除法、方向与位置、时分秒、乘法口诀二、除法、统计与猜测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4、第四单元“分一分与乘法”,第五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5、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第六单元“时、分、秒”。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7、统计与概率: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8、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节日活动”“月球旅行”“趣味运动会”,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小调查”活动和贴进生活多样化的应用性问题,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五、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六、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乘法口诀、除法

        教学难点:乘法口诀、除法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七、课时安排:

        1、数一数与乘法———5课时

        2、乘法口诀(一)———10课时

        3、观察物体———4课时

        4、分一分与除法———13课时

        5、方向与位置———4课时

        6、乘法口诀(二)———7课时

        7、时、分、秒———4课时

        8、乘法口诀(二)———-7课时

        9、除法———-8课时

        篇三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6~2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类推等活动,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使学生在摸、数、折、剪、围等操作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掌握变换的规律,积累图形变换的经验。

        3、使学生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我们在一年级时已经认识了很多图形,你还认识这些图形吗?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启发: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三个图形,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有4条边)

        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认识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教学,朴实、自然,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四边形。

        (1)摸一摸、数一数。

        谈话:请小朋友拿出这样的一张长方形纸,(出示长方形纸)摸一摸它的边,再数一数有几条边。

        要求:再拿出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摸一摸、数一数,看看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各有几条边。

        谈话: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有四条边,下面的图形各有几条边呢?请小朋友像刚才那样摸一摸,数一数。

        学生活动后反馈。

        谈话:刚才的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有四条边)像这样的图形都是四边形。

        (2)练习。

        ①认一认。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略)。

        ②找一找。

        谈话: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四边形,你能从周围找到一些四边形吗?(数学书的封面等)

        ③围一围。

        谈话:你能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四边形吗?先想一想怎样围,再和同桌交流。

        (3)小结。(略)

        [评析:通过摸一摸、数一数、找一找、围一围等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由认识规则的四边形到认识不规则的四边形,有层次地展开教学活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四边形”的`本质特征,既有利于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又为学习其他多边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谈话:请小朋友拿出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信封,信里有一些纸片剪成的图形,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合作,先数一数每个图形各有几条边,再把它们分成两类。

        反馈: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五条边的图形分为一类,六条边的图形分为一类)

        提问:有五条边的图形,是几边形?有六条边的呢?

        出示教材第二个例题的四个图形。

        谈话:数一数这几个图形,每个图形分别有几条边?是几边形?

        小结:由五条边围成的图形是五边形,由六条边围成的图形是六边形。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它们都是多边形,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都是多边形。(在课题旁板书:多边形)

        谈话:请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多边形还会有哪些形状呢?(七边形、八边形、九边形……)是的,多边形还有很多,以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它们。

        [评析:在认识四边形的基础上,用类比、迁移的方法,使学生轻松地认识了五边形、六边形,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三、巩固拓展

        1、围图形。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分别围出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2、搭图形。

        让学生用小棒分别搭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三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比较数的大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比较数的大小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书30-32页,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探索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体会比较数大小的现实意义。

        2、用数表达日常生活中相应的一些事件,联系实际恰当的描述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自主探索,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3、通过探索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乐于和同学合作并进行数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课前搜集。

        课前布置同学们搜集生活当中的物品的价格在班级中交流、展示出来。(老师可以用实物投影打出来)

二、观察物品价格,进行数的比较。

        同学们这些物品的价格,有的贵有的便宜,你们能说一说,它们之中哪一件物品的价格最昂贵,哪些物品的价格比较便宜。教师板书:<或>,表示最后的结果。只要是学生对比较方法解释合理,就要肯定他们的想法。

        1、讲解2530和3680的大小比较。

        因为2530比3000小,3680比3000大,所以2530<3680

        有的学生可能会这样比较2530的千位上是2,3680的`千位上是3,2千小于3千,所以2530<3680。

        2、让学生以小小组的形式来比较数的大小,小学数学教案《比较数的大小》。“试一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学生感受方法,不要给出概念化的结论。让学生在小组里任选两种商品比较价格时,要交流比较的方法和结果,进一步领会比较数的大小大方法。

        2、教师点拨电视机和电冰箱的价格。

        它们的千位上都是2怎么办?

        有的学生可能会用数的组成来分析,2530由2个千和5个百、3个十组成,2350由2个千3个百5个十组成,虽然千位上相同,百位上5个百比3个百大,所以2530>2350。

        5、课堂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比较了数的大小,你领会当中的方法了吗?你自己能够总结一下吗?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在选派代表到讲台上来讲一讲。

三、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

        1、让学生先在括号里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然后交流。教师点拨时注意讲清,同一个数在不同的数位上,大小就不同。在学生比较10000和9999时,要充分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感知到,整数比较,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比较

        2、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有利于学生感受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先观察图画,上面出示了哪些数学信息。你从这些图上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密切。教师可以补充这方面的材料让学生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让他们说说每一个数接近几千。例如5870接近6000,为什么?让学生感知到百位上的数超过5就向前一位进一,千位数上是几,就是几千。4012接近4000,因为它的百位上是0所以直接全去掉。让学生初步感知“四舍五入”的方法。

        4、以活动的形式进行。同桌之间准备相同的数字进行摆放,摆出的数字先自己读一读,在与同桌进行比较谁大谁小。活动后让学生交流体会。

        5、这一题是培养学生观察统计图表。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观察,仔细审题。注意让学生理解:“哪天售出的书大约有5000册,”就是指哪天的售书量接近5000册,并让学生交流中体会估计的方法。

        6、注意让学生读读中国五岳的名称和高度,从中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在把这些高度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看看这五岳中,哪个最高,哪个最低。老师点拨:排列的时候要注意从高位开始比较,一位一位的比。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后记:

        比较数的大小

小学数学比较数的大小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小数大小的比较,书上第50、5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熟练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并能根据要求排列几个数的大小。

        2、通过对小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4、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基础训练

        (练习题卡)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1003 O 999 325 O 258 6124 O6214 832 O 837

        师:你能描述出整数是如何比大小的吗?

        生:……

        师:(小结)整数进行比较时,首先要看它的数位,数位多的数就大。数位相同时,从高位一位一位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二、自主探究新课

        1、创设情境。

        师:刚才,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回顾了一下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那么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板书课题:小数的大小比较)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幅图,你能从这副图上得到哪些信息。

        生:他们在跳高,……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的成绩。(出示卡片)

        2.45米、1.6米、1.98米、1.45米

        师:要分别排出这四位同学的名次前后,就要将他们的成绩一一进行比较,那下面老师把他们分别分成两组来进行比较,看看谁会是优胜者。

        2、比较2.45和1.6

        师:这两个成绩该怎么谁的更好?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想办法进行比较。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生:……小结:先比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这个数就大。

        3、比较1.98和1.45

        师:他们的成绩,又该怎么比呢?引导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生:……

        师:你们同意这种说法吗?还有谁想来说一说。小结:小数进行比较时,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

三、扩展运用

        1、比较下面两个数的大小,并说一说是怎样比的。

        (1)3元()2.6元

        (2)6.35米()6.53米

        (3)4.723()4.79

        (4)0.458()0.54

        2、说说你是从哪位比出他们的大小的。

        6.4( )5.9 12.4( )13.08 3.21( )3.12

        4.83( )4.59 4.36()4.37 12.352( )12.36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是,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略

小学数学比较数的大小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做事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与难点

        1.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2.大于号、小于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多媒体课件出示:在 里填上“>”或“<”。

        6 20 66 62 100 89 75 57

        我们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那么万以内的数怎样比较大小呢?

        (板书课题:10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二、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90页例9。

        1.出示例9主题图

        (1)读一读每种电视机的价格。

        (2)任选两种电视机,比一比它们的价格。

        (3)你是怎样比较的?

        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互相讨论、交流、然后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4)汇报交流。

        1号和2号比,哪个贵一些?

        940<1899,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3号和4号比,哪个贵一些?

        1350<2365,1350和2365都是四位数,1350的千位上是“1”,2365的千位上是“2”,所以2365大于1350。

        2号和3号比,哪个贵一些?

        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比一比1899和1350的大小,再在小组中讨论、交流,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1899和1350都是四位数,千位上都是“1”,表示一千,1899的百位上是“8”,表示八百,1350的百位上是“3”,表示三百,八百比三百多,所以1899大于1350。

        也可以这样比,它们的千位数字相同,都是1,比较不出大小,百位上分别是8和3,8比3大,所以1899大于1350。

        2.总结归纳方法。

        你认为应该怎样比较数的大小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互相发表意见,形成统一认识。然后教师指名汇报。

        (1)位数不相同时,位数多的数大。

        (2)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大,最高位也相同时,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直到比出大小。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90页“做一做”。

        2.教材第92页练习十八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本领?

        #三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 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篇一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所讲的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章第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学习奠定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本节课非常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认识……、掌握……

        能力目标:能熟练运用,通过对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思想,培养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认知水平,从而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境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对的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课堂的主要内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模式。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讲故事(做游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从而引入今天的新课——

        (二)自主探究、得出新知

        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1)……

        (2)……

        (3)……

        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总结,得出本节课的重点

        (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出示课本例题,让学生先自己练习,再讨论分析,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并对出现的典型问题加以指正,引起学生警觉。

        (2)结合课本内容,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能真正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理解生活中的问题。

        例:……

        (四)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点,若学生总结的不够完善,教师再加以补充,强化对知识的认知。

        (五)布置作业

        在使全体学生掌握本节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性的分层次布置作业,使基础差的学生得到训练和进步,并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六)板书设计

        五、说教学评价

        把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热情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掌握所学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和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高。

        

       

篇二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北师大版的第八单元,这课是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可能性的基础上,在二年级已经感受事情的不确定现象,本节课目的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为学生以后学习概率建立一个概念。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结合具体情况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游戏转盘和摸球、摸糖及机智问答的情况,让学生亲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之分。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四、说教学策略

        1、说学情

        通过对二年级上册可能性的学习,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已经知道生活中的事情是不确定发生的了。

        2、设计理念

        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习的理念。设计了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教具准备

        乒乓球、转盘、硬币、盒子、

        五、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老师先点明我们要做一个摸球游戏,让学生推荐两名男生,两名女生到讲台上来,在其中只能有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留下来,让下面的学生都猜,他们谁可能会赢,然后让学生分别以剪子、包袱、锤和抛硬币的形的式来决定胜负。在比赛之前必须讲清规则。这时板书课题。

        (二)活动二

        老师和留在讲台上的同学进行摸球游戏,让下面的学生在练习本上记录。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概念。让学生猜为什么另一个同学会总是摸到白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

        (三)活动三(转盘游戏)

        结合生活实际,说超市正在举行摇奖活动,让学生初步有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使用权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可能性的大小是受一定条件的限制。

        (四)活动四(装糖游戏。)

        这个游戏是根据老师的口令往盒子里面装不同颜色的糖,这个游戏以小组活动为单位,让每个同学都参加,在提要求之前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脑想,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了可能性,可能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就是对知识的进一步提升。

        (五)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生活中的可能性,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学习身边的数学。

        (六)总结: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这节这你有什么收获?出示学习目标,对照学习目标看一看一自己完成的学习是否完成任务,是否满意。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了"猜测——验证——分析试验数据"的亲历过程,学生学生身边有价值的数学。

        

       

篇三

         一、说教材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别的知识打下基础。根据教材的编排、大纲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以下两点:

        1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之间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解决相应的问题。

        由于吨是较大的计量单位,学生往往只是眼见,却未必有真实的感受,因此,教学重点是建立1吨的概念,难点是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成为本节课的突破口。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分4个环节进行: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该环节主要是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自然导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1)、课件出示水果贸易市场的画面。

        "一个苹果重450————,一箱苹果重15————-(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估计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中这一车苹果的质量为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2)、从实物中认识吨。(幻灯片展示装货物的卡车、火车皮这两幅画)教师引导学生:图上的吨或t是什么意思呢?

        (3)、揭示"吨"的概念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4)、揭示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数量上初步感知吨的重量,并反馈有多少同学已经知道"吨".并从生活实际中引入吨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可以随时发现数学。

        2、实物体验,联系生活

        本环节逐步由抽象到具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认识,拓展思维,以直观形象的物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所表示的数量是非常重的,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1)、出示实物:一袋50千克的大米和4个5千克的铅球教师请学生抬大米,掂铅球。引导学生:1吨的重量要几袋这样的大米啊?20袋这样的大米你们还抬得动吗?铅球同上过程

        (2)、同桌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教师引导:1吨的重量相当于几个我们这样的同学?

        (3)、联系生活举例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把吨这个重量单位用于生活,强化吨的概念的构建。

        3,单位化聚,练习巩固

        (1)、出示例题:5吨=()千克5吨680千克=()千克2000千克=()吨2450千克=()吨()千克(2)、开放题: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一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个()的重量是1吨。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4,质疑问难,总结全课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主要有什么收获?

       

       好了,今天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