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高中作文 高中作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_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电子课本

zmhk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_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电子课本       感谢大家给予我这个机会,让我为大家解答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囊括了一系列与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相关的问题,我将全力以赴地回答并提供有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_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电子课本

       感谢大家给予我这个机会,让我为大家解答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囊括了一系列与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相关的问题,我将全力以赴地回答并提供有用的信息。

1.二年级人教版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2.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

3.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厘米和米的认识》

4.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篇示例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_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电子课本

二年级人教版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节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角开始逐步抽象出所“角”,再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体验活动使学生对“角”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下面,我为大家分享二年级人教版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感知角,会判断角,并会画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放多媒体,生猜图形,揭示课题。

        师贴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感知角

        1.第38页主题图。

        生观看主题图从图中说出物体上的角,初步感知角。

        2.生从自带的三角板上找角。

        生生相互找角,指角。

        3.生从生活中找角。

        生举手汇报。

        三、操作感知,探究新知,认识角的组成部分

        1.生折角。

        生从自己折的角中探索出角的顶点和边。

        2.电脑抽象出折纸的角,生认识角的组成部分。

        3.出示活动角让生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且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

        (1)师变魔术引出活动角。

        (2)生动手操作活动角。

        (3)生说发现。

        四、画角

        1.生探索画角的过程。

        2.生说画角过程。

        3.观看多媒体画角过程。

        4.生再次画角。

        五、巩固练习

        1.判断。

        2.数角。

        3.比角的大小。

        六、拓展、游戏

        用角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七、课后小结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

       课程类型:必修课

       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任严

       授课对象:五里店小学二二班学生

       授课时间: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一、课程标准相关陈述

       1、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2、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3、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

       4、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6、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二、课程目标

       1.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三、评价任务

       1、过程作业。合作学习,讲授与训练。

       2、结果纸笔测试。

       四、学习活动(内容和实施)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编排。

       本节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部分内容。教学加法计算以前,教材安排了一幅“参观博物馆”的情景图,图中给出了二年级四个班的学生人数和两辆限乘70人的客车。安排情景图具有三个方面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着需要用两位数加法计算的问题,体会学习两位数加法的实际意义;二是给学生创设一种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为后面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特别是例题安排)提供实际背景,让学生从熟悉的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加减法计算。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编排。

       本节包括不退位减法、退位减法和运用100以内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三方面的内容。在两位数减法以前,教材安排了一幅“北京赢了”的情景图,画面上不仅有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欢庆场面,同时还有四个申办城市所得的票数。情景图一方面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良好的素材,另一方面为后面教学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提供了实际背景,将枯燥的数据赋予振奋人心的实际意义。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编排。

       本节主要包括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和加减法估算。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的综合运用,除计算顺序外没有多少新知识。加、减法估算主要是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体会加、减法的估算的实际意义,学习加减法估算,并培养估算的意识。[小精灵儿童网

        4.整理和复习的编排。

       教材突出了单元知识的整理,在全面整理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练习七,以全面巩固100以内加、减法知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计算能力。整理部分主要是整理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并且将加法和减法笔算方法联系起来整理,这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明确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教材在整理部分也安排用加减法知识解决问题,这主要是进一步突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七是一组综合性的练习,重点在于巩固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图。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4.关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5.沟通口算、笔算、估算的联系。

       6.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

       本单元安排了大量的合作学习内容,这为引导学生通过合作研讨去完成学习任务创造了条件。

       五、作业评价

       1、过程表现与作业。

       2、课程测试。

       第一课时

       课 题:不进位加

       课程内容:教科书第8---10页

       教材分析:例1是计算二(1)班和二(2)班共有多少人,其内容是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内容。教材先安排了两班小朋友上车的插图,用画面上的内容引出加法算式“36+30”。由于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加法学生一年级就已经会口算了,所以教材直接给出了口算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聪聪”提示大家“也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以引出笔算。为了突出竖式的写法,教材配合小棒图按如下程序安排了列竖式计算的过程,一方面非常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到列竖式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另一方面又清楚地反映出竖式计算的过程,特别是从个位算起的计算顺序。

       学情分析:本部分内容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全面了解画面内容,并根据画面内容引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学习。突出各道例题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例1重点解决列竖式时如何对位的问题,例2着重解决计算顺序问题。

       课程目标:

       1、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实施: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教师出示参观博物馆的情景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内容。

       请学生说说图中有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事。引导学生发现每班的人数和车辆的准乘人数。

       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如果学生提不出乘车问题,教师就提问: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二、目标定向,自主探究

       1、自主学习。

       2、自己列式。

       三、质疑问难,合作交流

       1、你能用坚式计算出来吗?

       2、小组合作交流。

       3、汇报。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惑

       1、教写竖式

       2、请学生自己写竖式,指名写在投影片上,集体订正其他学生同位互查。

       3、讨论:列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五、巩固检测,反馈矫正

       35+2= 26+30= 45+20= 86+3=

       六、自我评价,拓展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 题:不进位加(二)

       课程内容:第10页 例2 做一做 练习二的1、2题

       课程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2、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这是不进位加的第二课时,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例2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重点解决竖式计算从哪一位加起的计算顺序问题。

       学情分析:多数学生掌握了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有个别学生还有困难,对笔算理解较慢,要注重个别辅导。对大多数学生的要求要提高,能够熟练运算。

       教具准备: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小棒

       实施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目标定向,自主探究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三、质疑问难,合作交流

       1、怎么列竖式?

       2、小组合作交流。

       3、汇报。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惑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五、巩固检测,反馈矫正

       练习二 第1题: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六、自我评价,拓展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 题:进位加

       课程内容:第11页 例3 做一做 练习二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厘米和米的认识》

        知识是一座宝库,而实践就是开启宝库的钥匙。学习任何学科,不仅需要大量的记忆,还需要大量的练习,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二年级数学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1、不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 方法 。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8、加减法的估算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3)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估计、测量、计算)

        (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统计知识,感受成长的快乐。

        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知识点

        知识点

        一、平均分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除法

        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照从前往后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读法不变。

        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就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求商的方法:

        (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的被除数。

        四、解决问题

        1、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

        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被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商、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

        (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知识点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二)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写下板书:平均分

        (2)小朋友再 说说 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相关 文章 :

        ★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

        ★ 人教二年级数学重点知识点

        ★ 二年级数学基础知识点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

        ★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重点知识整理

        ★ 二年级数学人教版知识点

        ★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篇示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以下是我为您搜集整理提供到的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厘米和米的认识》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厘米和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线段。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5、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6、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7、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米尺、直尺、吸管、卷尺、绳子、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同学们观察过吗?在桌上的线是弯曲的,不过,把线拉紧,它就直了。那么,你知道两手指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吗?(线段)还有什么也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呢?(直尺、课本的每条边等)

        2、你知道在两点之间如何画一条线段吗?在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呢?

        3、设疑激趣谈话:小朋友们,量一量你们的课桌有多长。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拃长量、有的用铅笔盒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为什么大家说的测量结果的数量不相同呢?)

        4、导入课题。

        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表示厘米的字母是“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直尺上有长度单位,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直尺来量。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1cm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有多长。

        同学们在自己用的直尺上分别指出2cm,5cm和8cm的长度。用手指比划一下1cm大约有多长。

        你是怎样看的?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cm长,从2到3也是1cm长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cm。(如果学生问到1小格,教师指出: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再学习)

        议一议: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cm?

        学生找身边长度大约是1cm的物体。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食指的宽大约是是1cm。田字格一条边的长大约是1cm。订书钉的宽大约是1cm(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cm,之后汇报,投影反馈)。请孩子们再用两根手指比画一下,1cm大约有多长呢?(学生比画出1cm的长度)

        探究二:量一量蜡笔的长度。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里面分别有几个1厘米?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cm大约有多长。

        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6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8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cm长?

        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下面回到刚才测量蜡笔的长度。先把蜡笔的一端对准0刻度,看看另一端所对的刻度是几,从而测量出蜡笔的长度。

        三、认识米

        (一)问题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还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你能量出我们的黑板的长度来吗?教师:哪两位同学愿意来量一量?(请两位同学用学生尺量黑板长度。)经过刚才的测量,有什么感觉?

        教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可以用长一些的尺子来量,用大一点的单位来量

        学生读后,教师拿出米尺,给同学们介绍1米的长度,认识米尺。

        (板书课题:用米(m)作单位量长度)

        (二)探索新知

        1、认识米尺,建立1米的概念。

        教师:每组有1把米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米尺,看一看,比一比,你有哪些发现?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请小组内同学每人都把手臂伸平,用米尺量一量,感受1米有多长。)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都初步感受到1米的实际长度。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1米大约有5支铅笔长;1米到我的胸口;课桌大约长1米)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了1米有多长(举起米尺),那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呢?

        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人的身高、树木的高、楼房的高都可以用米作单位。

        教师:对,量这些比较长(高)的物体或距离,我们通常用米作单位。

        2、教学例。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米尺去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并且把测得的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待会儿我们再交流。

        学生测量,记录。

        教师:请各小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测得的结果是多少。

        各小组交流测得的黑板的长和宽的米数及测量的方法

        (1)米尺的0刻度与黑板的一端对齐。

        (2)用米尺紧靠黑板边,量一次作上一个记号,下一次从这个记号量起。

        (3)测完后把每次测的米数加起来就分别得到黑板的长和宽。

        黑板的`长约4米,宽约1米。

        3、试一试。

        教师:我们的教室有多长、多宽呢?学生随意猜。

        教师:要想准确地知道它有多长、多宽,该怎么办?用尺子量一量。

        教师:请小组选择测量工具,并在小组内思考,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1)卷尺量。测量时一定要把卷尺拉直,才能量得比较准确。

        (2)米尺量,测量时要在每次测量完处作好记号。还要注意每次都要对齐0刻度。

        (3)绳子量,测量时要将绳子拉直。

        教师:大家考虑得很周到。请各小组的同学作好分工,然后进行测量。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再交流测量结果。

        教师:虽然大家用的工具和测量的方法不同,但都发现教室的长大约是()米,宽大约是()米。

        四、巩固练习,实践运用

        1、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数学书的长大约为20cm。

        (2)家里门的高度大约为2cm。

        (3)爸爸的身高是170cm。

        (4)黑板宽约3cm。

        2、介绍数学文化。

        教师:同学们,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是用什么进行测量的呢?你们想知道吗?

        3、教学第65页想想做做第4题。

        教师:下面我们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请大家用米尺或卷尺互相量一量身高。

        教师:大家先想一想,可以怎样测量身高?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1)请被测量的同学站直,用卷尺从他的脚后跟到头顶进行测量。

        (2)请被测量的同学靠墙站直,用一本书平压头顶触到墙作好记号,再用米尺测量墙的这个高度就是同学的身高。

        (3)测量时被测量的同学要站直,卷尺要拉直,要从尺子的零刻度算起。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参与。

        教师:通过刚才的测量,你们发现了什么?

        回答:你的身高比1米还多多少厘米?量出一庹大约长1米几厘米?

        4、教学课堂活动。

        量一量一本书有多长,估一估几本书的长时1米。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回家后,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或米作单位的?

        六、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篇一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中秋节快到了,三江的月饼师傅正在忙着做月饼,瞧!新鲜的月饼出炉了

       

        1、(出示9个月饼)请大家一起来数一数,这堆月饼有几个(9个)那么9个月饼最接近几十呢?(10)我们也可以说9个月饼大约是10个。(学生跟读)

       

        2(出示43个月饼)这堆月饼有几个呢?你能一下子数出来吗?请大家估计一下,这堆月饼大概是几十个?教师宣布正确答案43个月饼,43最接近几十?我们也可以说43个月饼大约是40个

       

        3、那么64个月饼我们也可以说大约是多少个月饼呢?86个月饼呢?

       

        揭示课题:象刚才这样把一个准确数看成大约是几十,这就是估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这个知识来学习加减法的估算。

       

        二、探究加减法的估算

       

        1、这几天到三江买月饼的人可多了,你瞧!这3种月饼是大家欢迎的,(出示豆沙月饼28元,蛋黄月饼43元,水果月饼24元)

       

        2、你能向小朋友介绍一下这些月饼大约是几元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约是30元,大约是40元,大约是20元)

       

        小朋友们真能干,那你能根据刚才估计的数据,帮老师算算买豆沙月饼和水果月饼大约是多少元吗?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你还能象老师一样来提问吗?

       

        3、四人小组讨论:

       

        现在方老师带了100元钱去买这3盒月饼,你帮老师想想,我带的钱够吗?为什么够呢?把你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

       

        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吗?

       

        方法一:豆沙月饼大约是30元,蛋黄月饼大约是40元,再加上水果月饼大约是20元,三样加起来大约是90元,所以100元够了。(板书:30+40+20=90)

       

        方法二:3盒加起来是95元,所以100元够了。

       

        方法三:100元钱,买豆沙月饼后,大约还剩下70元,买水果月饼后大约还剩50元,最后买蛋黄月饼,大约还剩10元(板书:100—30—20—40=10)

       

        方法四:100元钱,买水果月饼后,大约剩80元,买豆沙月饼后,大约剩50元,所以买蛋黄月饼够了。

       

        刚才小朋友想出了很多方法,现在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方法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小结:刚才我们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大家都是先把准确数估计成几十然后再进行估算,这样计算起来比较方便,象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

       

        三、练习应用

       

        1、四一班和四2班同学准备在中秋节晚上举办一个中秋晚会,要同学们报名参加,四1班有39人报名,四2班有42人报名,请问(1)大约有多少人参加这个中秋晚会?你会估算吗?(2)四(1)班比四(2)班大约少几人?

       

        2、四一班和四2班同学为了布置晚会场地可忙坏了,晚会计划要做70朵纸花,现在四(1)班已经做好了27朵纸花,四(2)班已经做了44朵纸花,请问大约还要做几朵纸花呢?

       

        3、刚才我们用估算的知识解决了中秋晚会的问题,在数字王国里也要用到估算,请你估算一下,下列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

       

        31+5290—1138+39

       

        请小朋友拿出课桌里的红卡片和黄卡片,如果是大于80就举红卡片,小于80就举黄卡片

       

        5、国庆节也快到了,小朋友打算怎样安排国庆节呢?是啊,青年旅行社决定在国庆期间组织50人去杭州西湖旅游,为了让游客玩得高兴,旅行社还特别设计了划船活动,这里有3种船:

       

        大船:限乘42人

       

        中船:限乘23人

       

        小船:限乘9人

       

        现在有50人,旅行社打算租两条船,可以怎样去租呢?小组讨论交流

       

        根据小组讨论与交流,设计多种乘船方案

       

        1、大+中

       

        2、大+小

       

        3、大+大

       

        为什么可以租一条大船和一条中船呢?50人够坐吗?

       

        为什么可以租一条大船和一条小船呢?

       

        小朋友想出了3种方法,租一条大船需要租金43元,租一条中船需要租金28元,租一条小船需要租金19元,这3种方法哪一种最省钱呢?(同桌交流)

       

        请学生用手势表示,说说为什么,大约要花多少钱?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用估算的知识解决了很多问题,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时候要用到估算,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课后反思:

       

        《加减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在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的估算”一小节,这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妈妈要买三种生活用品,带100元钱够不够这一生活情境,意图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使学生了解估算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估算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它简洁、迅速地解决某些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思想。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体现估算方法多样化,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因为估算是非常贴近实际生活的,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应用,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将本课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到估月饼,买月饼,中秋晚会等生活情境中。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让学生学会估数。在估算中,估数是最重要的一步。所以在新课引入环节,我先让学生数数数量比较少的月饼,然后出示一堆数量比较大的月饼,让学生意识到当数量很大,很难准确数出来的时候就可以估计一下,从而引出大约,学会将准确数估计成大约是几十。

       

        2、讨论交流,探究加减法的估算。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估算。以往的精确计算已经在学生脑海里深深扎了根,因此不免给本课教学带来一定的负迁移,所以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说说买蛋黄月饼和豆沙月饼大约需要多少元,然后让学生提一提类似的问题,通过这些简单的估算使学生先对估算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然后再让学生思考老师带100元去买这3盒月饼,带的钱够不够这一问题。在讨论交流中激发求易思维,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这样由浅入深的设计,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有时根据实际的需要只要估算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估算能使计算比较方便。

       

        3、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用估算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本节课我始终围绕中秋节这一主线展开,由估月饼,到买月饼,再到中秋晚会,这些情景都是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能使学生轻松自然地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争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习兴趣。

       

        2、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

       

        在探究100元钱买三盒月饼够不够这一环节,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法,有的是用连加的方法估算的,也有的是用连减的方法,也有的用加减混合的方法进行估算,我都一一加以肯定和鼓励。当出现了5种方法后,再让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种方法,同桌交流一下,充分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法来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本课还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比如:在练习环节,让学生估算一下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请学生通过举牌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有个别小朋友举错了牌,还有包括后来的租船问题,让学生探讨哪种方法最省钱的时候,有3个小朋友举了红牌,我想这时我应该及时问问他们为什么要举红牌,使他们自己发现错误,找到解题的正确方法。现在我这样一带而过,明白的小朋友是明白了,可不明白的还是不明白,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发展。

       

        篇二

       

        教学内容:《统计——生日》(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创设音乐情境,提出问题。(播放生日快乐歌)

       

        师:同学们今天是淘气的生日,我们一起来为他唱首生日歌庆祝庆祝好吗?(学生立即兴奋起来,情不自禁地拍手哼唱起来)淘气说他的生日是在12月,是在冬季出生的。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在哪个月份出生的?属于哪个季节?

       

        生1:我的生日是在6月,是夏季出生。

       

        生2:我的生日是12月,是冬季出生。

       

        生3:我的生日是4月,是冬季出生。

       

        师:到底你们说对了吗?请看大屏幕:三、四、五月是春季,六、七、八月是夏季,九、十、十一月是秋季,十二、一、二月是冬季。

       

        师:现在你们知道自己是在哪个季节出生的吗?在小组里和你的伙伴说说。

       

        师:看来,有的同学生日在春季,有的同学生日在夏季,有的同学生日在秋季或者冬季。到底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呢?(教师表情疑惑)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自己的意见)

       

        师:大家的意见不统一,可难坏了老师,要想准确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呢?(学生各抒已见,想法不一,学生体会到需要统计大家的意见。)板书:生日——统计

       

        二、亲自调查,收集数据

       

        1、调查准备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用统计的方法来调查我们每个大组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师:下面我们就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调查。你们想怎样去调查?

       

        生1:可以让在春季过生日的同学站在一排,在夏季过生日的同学站在另一排……

       

        生2:让在春季过生日的同学举手,数一数有多少个?再让在夏季过生日的同学举手……

       

        生3:让每个同学在什么季节过生日写在纸上,交给组长进行统计。

       

        生4:让在春季过生日的伸出一个手指,在夏季过生日的伸出两个手指,在秋季过生日的伸出三个手指,在冬季过生日的伸出四个手指。

       

        师:看来同学们的方法还有很多。调查前,请小组成员先商量你们打算如何分工调查?

       

        师:调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不重复、不遗漏)强调安静。

       

        2、小组合作调查,绘制统计图

       

        教师重点关注需要帮助的或有不同记录方法的学生,并进行评比。

       

        3、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调查完了,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调查的?结果怎样?

       

        师提出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倾听,听调查的结果和小组里的人数是否一样。

       

        师:其它小组的同学和他们的这一小组调查的结果一样吗?

       

        大家一起数数统计的人数是否有遗漏。

       

        (各小组依次汇报)生汇报的时候,老师将每个大组的春、夏、秋、冬出生的人数统计在大表格中

       

        三、验证数据

       

        师:这是刚才大家每个大组调查的结果,老师根据你们的统计绘制出这张班级统计图。请小朋友们先来数一数在春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夏季、秋季、冬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呢?

       

        师:那你们算一算,我们一共统计了多少名同学?再看一看,今天来这里上课的同学有多少人?说明在统计时有没有多余的?有没有遗漏的?看来,同学们在统计时非常认真。

       

        四、分析统计结果,解决问题

       

        师:仔细观察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1:我知道了春季过生日的人数最多。

       

        生2:我知道了春季过生日的比夏季过生日的多8人。

       

        师:如果××同学也来参加我们的统计活动,同学们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出生?为什么?

       

        五、可能性教学渗透

       

        师:这是笑笑给我们二年段春季出生的同学做的统计表,你们能根据这个表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请你们在小组里交流,提出最经典的一个问题考考其它小组。

       

        师:在我们二年段中,三班春季出生的人数排行榜第二多,请你们猜猜三班春季出生的人数可能有几个?为什么?

       

        六、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调查我们班哪个季节出生的人最多的问题解决了吗?是怎么解决的?

       

        生:……

       

        师:对,是大家通过亲自调查,得出数据,再整理制成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分析得到解决的,也就是统计出来的。

       

        师:在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

       

        生1:要想知道在上次考试中,哪一个分数段的人数最多?

       

        生2:要想知道我们小组每个同学每个星期的零花钱是多少,也要用到统计。

       

        生3:要知道全校哪个班级的人数最多,也要进行统计。

       

        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能把统计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

       

        点评:今天这一节课,哪个小组表现的突出?

       

        教学反思:

       

        以小朋友们喜欢的"生日快乐歌"引入,新颖、有趣,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要想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知识冲突,诱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将过去的老师讲变为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交流调查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小组合作前,教师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合作要求及注意事项,为后面的调查做好了准备。

       

        在小组合作调查中,教师不停地巡视、指导,与学生一同投入到调查之中,尤其关注需要帮助的小组,将传统教学中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同时,也使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从活动中体会到成功感。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结果和调查的人数必须一致。

       

        在汇报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各组采用的方法,而且各组之间取长补短,更完善了自己的想法,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教后反思: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但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

       

        篇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和“说说做做”,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情感目标: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角的本质特征;画角。

       

        教具、学具

       

        三角尺、多媒体课件、尺子、学具盒、一张不规则白纸,一张长方形纸、三根小棒、图钉和硬纸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出示一张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提问:为什么叫它三角形?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引入课题自然流畅,学生易接受。]

       

        二、研讨互学

       

        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那么请你想想在生活中曾注意到哪些物体上有角。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看到的角。(先自己想想,再与同位交流,最后展示)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角,丰富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

       

        师:今天来了一位新朋友,它也要学习角的认识,知道它是谁吗?

       

        电脑出示:小马背着粮食来到河边过河,牛伯伯拦住了它的去路说:“小马,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要过河,先看看这些标志物上都有什么?”小松鼠跳起来说:“角、角、角。”小马迷惑了:“角在哪里哪?”同学们你们能帮小马找一找吗?(同位互相说说,然后电脑演示各种角。)

       

        [以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小马学习角)为线索,展开对角这个图形的研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形象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然后通过让学生依次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并指出这些物体表面的角,达到初步建立角的表象的目的。]

       

        师:小马认识了角非常高兴,牛伯伯告诉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的物体上都有角,你过了河,要时刻注意发现生活中的角。小马高兴地点点头,就又上路了。它走着走着,突然在地上发现了一张不规则的纸,小马想:这上面有角吗?

       

        2.让学生折角。

       

        3.摸一摸角的感觉,体会角的特征。(板书)

       

        4.用折好的角比着在纸上画角。

       

        5.课件演示怎样画角。

       

        6.说说角的组成。

       

        7.让学生用尺子画角。(强调尺子的作用。)

       

        8.师:同学们,小马继续往前走,这回它更加仔细地观察,所以它又发现了生活中的很多角,你想看看吗?(电脑出示)

       

        师小结:像这些图形,我们都叫它角。(回顾、强调学生一开始折的一些模糊性的角及在比画上的错误。)

       

        [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看一看、折一折、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做一做,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感知、操作,把外在可见的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三、拓展练习

       

        1.认一认,辨一辨。

       

        2.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让学生辩论。)

       

        由如何确定一个角的大小,引出做一个活动的角的活动,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从而说明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让学生从认识静态的角过渡到动态的角,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纸条张得越开,角就越大,纸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由此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这也就达到了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的目的。]

       

        3.摆角。(用三根小棒摆出三个角)

       

        4.打擂台。(用三根小棒看谁摆出的角。)

       

        [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题目,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师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

       

        1.师:闭上眼睛想想,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有关角的哪些知识,想想角是什么样子的,它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的大小和谁有关,你是怎样画角的。

       

        2.质疑问难。

       

        [这既是本节课的一个总结回顾与整理,又是一个很好的放松活动,希望学生能从本节课中受益。]

       

       

       好了,今天关于“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