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作文范文 作文范文
对语文的看法_对语文的看法作文600字
zmhk 2024-05-13 人已围观
简介对语文的看法_对语文的看法作文600字 对语文的看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1.你对语文的性质是什么看法?2.对当代语文教学的看法3.我对语文的认识1500字4.偶们老师要我们写一篇周
对语文的看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
1.你对语文的性质是什么看法?
2.对当代语文教学的看法
3.我对语文的认识1500字
4.偶们老师要我们写一篇周记,是谈一谈对语文的看法。500字左右
5.我理解的“语文”
你对语文的性质是什么看法?
目前,关于语文性质之争正开展得如火如荼,热闹非凡。但就笔者所见,论者大都是自言自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论述依据,所以尽管新见叠出,但却很难得出正确结论。笔者以为,论述语文性质问题必须明确三点共识:一是要弄清性质的内涵。我们认为性质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决定该事物是该事物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根本特点。一个事物只有一个性质,不可能同时拥有几个性质。二是要弄清立论的依据,要明确一门学科的性质只能是由这门学科的特殊的研究对象所决定的。三是要“知人论世”,了解立论者的立论背景,做到“了解之同情”。基于以上三点,我们认为:尽管“工具说”作为语文性质的主流认识在近几年中受到了多方质疑,特别是“人文说”者更是不遗余力;但是,语文性质却只能是“工具性”,不可能是“人文性”。具体说来:
人文性不是语文性质
我们说人文性不是语文的性质,理由是:
一﹑人文性不是语文学科独有的特点。语文性质是语文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决定语文是语文而不是其他学科的根本特点。语文性质只有一个,而且是语文这门学科独有的一个。据此,语文固然属于人文学科,但人文性却不是语文学科独有的,其他人文学科如历史、音乐、美术等也具有人文性,人文性无法把语文和其他学科区别开来。因此,说“人文性”是语文的一个特点则可,说是语文性质则不妥。
二﹑“人文说”的立论依据不妥当。语文性质是由语文的特殊的研究对象所决定的。语文学科关注的对象是言语形式而不是言语内容。而“人文说”
者的立论依据大多从言语反映的内容角度来立论,而言语的内容又恰恰是中小学各门学科都要关注的焦点。这就造成了立论依据的错位,因而“人文说”不足为训。
三﹑批驳“工具说”的理由不充分。不破不立,提倡“人文说”者为破“旧”立“新”,决意置“工具说”于死地,把语文教育领域的许多问题都强拉到“工具说”身上,认为“工具说”罪大恶极,十恶不赦。如指责“工具说”带来了科学主义,导致了种种教学弊端。此种认识并不准确。首先,语文就要理直气壮地强调科学化,教材编写、内容安排、训练体系、教学原则、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等等本来就需要实现科学化,否则,语文教学质量无以保证。目前,语文教学科学化程度并不高,就连语文概念、语文性质等说法尚不统一,哪里还好意思说已经到了“科学主义”泛滥的程度?其次,不能把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统统归结到“工具说”身上,明眼人都知道语文教育中的问题主要是由教育体制不佳、食洋不化、政治干扰及弥漫于整个社会的功利主义倾向等因素造成的,与“工具说”并不搭界。事实上,“人文说”者所反对的,也恰恰是“工具说”者所反对的,这一点,叶老的有关论述就是明证。
四﹑“人文说”没有摆正人文教育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提倡“人文性”的实质是改变陈腐的道德说教,努力摆脱意识形态的不良影响,强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本教育。应该说这种注重人文精神涵养的教育是中小学各门学科都需要的,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如果把人文教育摆到一个不恰当的位置上,让其高高地凌驾于对祖国言语的学习之上,则未免本末倒置、轻重不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融会于言语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而不能脱离言语学习。
五﹑“人文说”者开的药方并不新鲜。“人文说”者以为加强文学教育、重视诵读就能包医百病,未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文学教育固然重要,但它仅仅是语文教育的一小部分,把文学教育当作语文教育的全部,未免荒唐了点。诵读固然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但谁都知道一味诵读只能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它无法体现因材施教,带来的只能是单调乏味﹑懵懂糊涂和效率低下。因此,这一药方并不理想。何况倡导“工具说”者也十分重视文学教育、强调诵读呢!倡导“工具说”的张志公先生就一贯强调要重视文学教育、强化诵读。
因此,人文性不是语文性质。
对当代语文教学的看法
我个人来说,我更喜欢文言文。现代文的风格不太适应。对于现在的语文学习,我只能说很让人伤心。现在的学生越来越被标准答案束缚,标准答案成了一个标尺,凡是不与之相符的都要被判错。语文的教育目的应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想任何学生都不希望自己的创造力被剥夺。分数也越来越苛刻,真的令人无奈。
我自己觉得自己的语文不错,不能算是最好,也算个差不多吧。其实,我学语文是很注重老师的,老师的水平高低和底蕴的深厚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我很喜欢听一些有水平的老师说几句,而不愿意听普通的老师说一大堆。
毕竟,语文作为一个专业学科,是学生必修的。我不知道是否应该这样去评价我们的语文学习,因为我们和它是密不可分的。一荣皆荣,一耻皆耻。当我们去评价它时,就在评价身在其中的我们自己。
我对语文的认识1500字
一、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让其热心于去研究讨论。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方法、习惯、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今天的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相对脆弱、缺乏刻苦精神、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兴趣点。我在上《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时,在其中一个班中采用了串联知识点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特点,一节课下来,学生有的东张西望,有的低头翻看其他课文,效果很不理想,能够完全吸收知识的不过十几人。在另一个班我让大家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家乡的桥是什么模样的,然后模仿着课文里面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描述方法进行写作。刚开始,学生就表现出非常高兴的劲头,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并能举出一部分例子。可见,两者之间的差别有多大。
二、设计健康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边的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活力,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充足的发展。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大胆解读、自我理解,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性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课堂的设计尤为重要,教师可通过健康有趣的活动,充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我在上《说明事物特征》的作文课时,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常见的事物进行说明,有的同学只认识但却找不出其特点,有的同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还有的同学虽然熟悉但不知道其用途。在大家众说纷纭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些事物的特点哪?”学生的胃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我便顺水推舟,领着他们去观察一些动植物,三五成群,各抒己见,纷纷做好笔记,弄不明白的同学便与我攀谈起来,真是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执著。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根据记录写了一篇事物说明文,作文写得有血有肉,不再干瘪无力,而且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写作的兴趣。
三、写好作业批语,让批语“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窝。
作业是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是否掌握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作为语文教师应特别重视,否则对所讲的内容得不到最充分有效的反馈,时间长了,还会极大地影响教学的进度。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做好作业并及时上交,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和学生的难点。做好这一点,笔者认为写好批语,让批语“温暖”起来是很重要的一点。这个学期,我所任教的班中有一个一贯欠交作业或基本不交作业的××学生,为了提高他认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我常常给他写一些这样的批语:“你的作业清洁整齐,字写得真漂亮,说明你下了一定功夫。”、“我多想每天都能欣赏到你那干净而又漂亮的字啊!”、“你又有了较大的进步!”“very good !”等一些具有鼓励性的话语。有时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上一段话:“你很聪明,什么事都做得很棒,老师为你的进步感到高兴,希望你继续努力把作业做好!”皇天不负有心人,效果很不错,国庆假期过后不仅作业交得及时,而且写得认真,为此,我奖给他两个本子!笔者认为只要在批改作业时根据学生的各自性格特点和智力差异,多在批语上下点功夫,批注上一些富有针对性、鼓励性的话语,我相信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与他人协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很重要,而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则更为重要。语文的合作学习是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因此,面对不同差异的学生应采取更有利于不同学生全面发展的健康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获取求知过程的快乐,更加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和重要性。这样,就会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和创新,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采用分小组学习和A、B、C三等级进行教学,形成了“组组竞争”、“自我竞争”的学习氛围,学生交流广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控制能力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也得到显著的提高。这种合作性学习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又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学习和提高教学能力。正如动机激发理论所说: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合作性学习即是如此。
五、辩证的看待问题,做好自我反思。
不少中小学生反映,教师是影响他们对一门学科是否感兴趣的首要因素。而几乎所有遭到老师恶意批评的学生,基本上都会对这位老师所担任的教学科目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在这门学科上掉队。我从某刊物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北京教科院学习障碍研究中心曾对200名中小学教师做过问卷调查,发现只有2.7%的教师认为自己教得不好是学生学习困难形成的原因,但35%的学生则认为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和管理。这说明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老师的表现如何,已经成为学生学习障碍产生的重要一环。教师眼里的学习困难生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缺点和不足,是由于教师习惯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如衡量学生的发展,只用分数为标准;衡量学生学习方式是否正确,只用上课是否乖乖听话、遵守课堂纪律为标准;衡量学生是否聪明,只用反应速度的快慢作为标准。而缺少“辩证的看待问题”的思想。我们对待这些所谓的“差生”,首先应该做的是反思:①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比如上课注意力分散的学生,那么他可能发散性思维比较好;写作业拖沓,但他可能仔细周全;②反思教育教学工作,建立档案,记录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充分认识自己对学生的影响,有的放矢找出工作中的不足;③反思对学生的态度,必须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宗旨,让每一个学生每一堂课都有收获。我们只有长此以往,才会有教学上的成功。
六、用爱心浇灌学生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人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教师,要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如敏锐思维素质、精深的专业素质、丰富的文化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科学的管理素质等等,这些素质如果没有“爱心”这一主线来串联,则很难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师职业最本质的特征是“爱孩子、懂孩子”。只有爱学生,才能接近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尊重学生,因材施教,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在《教育者的灵魂和教师培养的问题》一书中指出:教育者的本性首先是对塑造具有个性的人的纯真的爱;其次是成功地实践这种爱的能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工作,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教师只有植根于爱的土壤,把爱献给教育,献给学生,才能实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崇高的人生价值。
偶们老师要我们写一篇周记,是谈一谈对语文的看法。500字左右
《我对语文的认识》
首先语文学科的教育应重视其人文性
不少专家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二者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两者互相依存,不可机械割裂.抽掉人文精神,只在词语和句式上兜圈子,语文教育就会失去灵魂,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脱离语言文字的具体表达与运用,抽象地去讲人文性,就会使有血有肉、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变成僵死的教条,无法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人文教育效果.但是,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的语文教育中,却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这是当前语文教育中值得注意的一个偏向.
什么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为什么要高度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位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她指出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认清这种人文性,“只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用解剖刀对文章肢解,留在学生脑海的只能是鸡零狗碎的符号.”而这样做的后果是“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了,把活生生的学生变成为‘机器人’,把学生的个性、灵气都给打掉了.”
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由于个人生活阅历不同,思考角度有别,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各异,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不同的看法.因为语文不同于数理学科,语文课的内容是凝聚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心血的作品,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定义和公式.语文课本身带有模糊性、多义性,大至课文主旨、段落理解,小至某一句话、某个词语的含义都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必然造成死记硬背,限制甚至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思想一致,共同努力”这句话写成一个成语,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若是填“齐心协力”即被判错;将“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这句话写成一个成语,标准答案是“惟妙惟肖”,答案填“栩栩如生”也判错——就是这类标准化考题存在严重弊端的典型例证.这类例子还有很多,尤其是在各种参考书和复习资料中更是比比皆是.正如一位教育家指出“死记硬背……与标准化考试方法有很大关系.标准化试题也叫客观题,好处是客观、准确,易于评分,缺点是量大而且死板、机械,容易把学生引向读死书、死读书的方向.现在的考试机制是死的,而教师的教学是活的,要注意在教学活动中进行适当的引导.
再次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许多教师认为,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我们的作文教学已逐渐形成一种僵化、机械的训练模式.作文教学本来是应强调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并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真实、准确地表达出来.要鼓励说真话,鼓励写出真情实感,做到“文如其人”.
但是,在考试面前,为了取得好成绩,临近考试,教师忙着猜题,学生忙着背范文,有的学校为了强化训练几乎以每天一篇的频度布置学生作文.于是渐渐地学生的作文几乎成了假话、假感想、假故事的大全,几乎所有学生都写扶残疾人过马路、给老师送伞,所有孩子都像收音机一样说话.他们共同编着同样的故事,只是换上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然后到老师那里领一个好分数.有的老师有这样的慨叹:“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故事一样,写法也一样,阅卷真是味同嚼蜡”.——当一代孩子不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不必用自己的大脑思考时,还怎么谈得上观察力和想象力?!
如上所述,我们在语文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创造性思维及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由于“灵气”是指思维敏捷、视野开阔、想象丰富和具有创意;而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前提.在日常工作中必须首先端正两个方面的认识:一是关于语言与思维(包括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之间关系的认识;二是关于创造性思维到底包括哪些组成要素(即关于创造性思维结构)的认识.只有在端正这两方面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找到解决上述根本问题的正确途径与方法,才有可能真正通过语文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理解的“语文”
我心中的语文周记语文如一杯绿茶,一开始会感到枯燥无味,但真正懂得语文后,你会感到其乐无穷。
语文是有趣的,它有时会变成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常常逗得我哈哈大笑;它有时会变成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带领我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
语文从小就伴随着我,从咿呀学语就开始背的“鹅鹅鹅”到现在初中阶段学习背诵的“京中有善口技者”,从“人之初,性本善”到“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从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到朱自清的散文,这里面处处有语文,或者说是语文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过程。我们已经离不开语文了。
语文在我心中是神圣的,是自由的,是不受约束的,而且是真实的。在写作文时,我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语文是我心情放松的圣地。遇到不顺心的事的时候,学习压力大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我便会拿起一本书,细细品读。读着读着,我便走进了故事当中,与书中的人物合为一体,心情随着主人公的悲欢离合而变换,与他们一起哭一起笑。在那时,我忘却了烦恼,忘却了忧愁,忘却了压力,忘却了自己,忘却了一切。
当我走出故事,回到现实的时候,心情已经十分放松了,一切的烦恼都已经烟消云散。
我爱语文,因为语文在我心中是无可替代的。我爱语文,因为语文可以让我得到快乐!
4月22日,光明日报发布了一篇《教材把萧红作品改了,有必要吗?》的文章,结尾是“如果非要用一句话说明教材改编有什么边界,应该是以保留原作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为要旨,而不是将其单一化,抽象化。”一位UP主深受感触发布了一条名为《语文课文里那些“已删节”的原文到底有多厉害?》的视频。引起了网友们的讨论。作为一名喜爱文学的小白,我也禁不住谈谈我对“语文”的看法。谈谈我理解的语文是什么样子的。
我很喜欢UP主视频末尾说的一段话:“一篇好的文章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优美的语言,漂亮的排比,它背后所蕴藏的独属于中国文化的奇思妙想、千年历史、风土人情,其实比文字本身更加宝贵,这些词,看似没用,删掉了就删掉了,但是,如果可以的话,我更希望它们在这里,因为我小的时候,或许不能理解它们,但是当我长大后的某一天,站在这样画面面前,生命中的某个时刻,终于前所未有地与我们文化紧紧依偎在一起的时候,这种感动,就是语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被这段话打动到,好像说话的不是一个人而是自己,许多个被语文打动的“自己”。在感叹时光时,我们会想起《匆匆》;在想念父亲的时候,我们会想起《背影》;在看到云彩的时候,我们会想起《火烧云》;在思念亲人的时候,我们会想起《乡愁》。这些儿时死记硬背的文字,在时间的长河中愈加刻骨铭心。我不会觉得英语、数学、物理等让我有情感上的共鸣,独独是语文,它是我的母语也是情感的传递。每一个字都是认真雕琢,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包含的是作者经历的时代背景、生活阅历、感情感悟。我们每个人在世上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又怎么能对别人的文字进行删减呢?删减了终归是偏离了原文的。
如萧红的《火烧云》,原文一:“天空中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了东边, 红堂堂 的,好像 天边 着了火。”;原文二:“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好多,一会 红堂堂 的了,一会 金洞洞 的了,一会半紫半黄的,一会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 大黄梨,紫茄子 ,这些颜色天空上边都有。”这些文字中处处彰显了萧红的语言魅力,生动活泼,明明是在写火烧云,却处处给人以童真童趣,读着文章就好像看到了无忧无虑的孩童在数云,多么快乐啊!再来看看删减版的,删减一:“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 红彤彤 的,好像是 天空 着了火。”删减二:“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好多,一会 红彤彤 的了,一会 金灿灿 的了,一会半紫半黄的,一会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 梨黄、茄子紫 ,这些颜色天空上边都有。”是不是感觉意思没差但是就少了那种轻松快乐的感觉呢?这就是语文的魅力呀,它通过文字和语言表达着情感和情怀,它承接着读者和作者,是精神交流的桥梁。
再来看看一个例子,郭沫若的《天上的市街》,教材中为了便于理解教育方便,将“市街”改成了“街市”。却没有仔细推敲作者的用意,“市街”有城市中的街道和市镇的意思,而“街市”就是购物的地方。 这里的删减显然草率了。
语文教材为什么语言删减呢?结合中国国情,中国的教育体系,我也能理解。《教材把萧红作品改了,有必要吗?》中明白的指出了入选教材修改遵从几点原则:适应社会政治变迁所做的语言修改,对个别科学性、知识性差错所作的修改,为语言规范化而作的修改,为了降低难度而作的修改,判断修改是否合适比较复杂,需要具体分析。从中可见教育者对入选教材的修改是十分慎重的,他们考虑的不是文学,不是作者情怀,而是教育!这些入选的章节是给正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做课文用的,它带着一定的教育目的,拿来作为普及培养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中国教育历来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不同地区的孩子受教育程度都有不同,师资力量也各有差异,而教材却是大同小异的,这个时候教育的普遍性和差异性也就体现出来了,编者对教材的修改失了原文的个性,让文章变得大众化善于理解了,这是没办法改变的,毕竟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是“下里巴人”而不是“阳春白雪”。这也是语文和语文教材的区别,语文雅俗共赏,开放自由,你可以个性也可以朴实,它是没有边界的。而语文教材却是有年龄,教育目的的,它有限制的框框。
如果我们喜欢语文,可以去看看原著,拓展一下自己的知识面,这与教育也是不矛盾的,相反还有助益,教育层面也是鼓励去看原著的,如今的社会鼓励多样性发展,互联网时代让许多知识开放在眼前,只要有兴趣就可以学习,老师也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了,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拓展发散,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去学习自己去探索感兴趣的知识。人的学习是有阶段性的,取决于我们眼界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教材带给我们的是最基础的一部分,在不断的积累中我们接纳吸收更多知识并融会贯通,这才是语文的魅力啊!
注:文中例句、引用皆出自《教材把萧红作品改了,有必要吗?》及《语文课文里那些“已删节”的原文到底有多厉害?》。
好了,今天关于“对语文的看法”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对语文的看法”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