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小学作文 小学作文

100篇名家经典叙事散文

zmhk 2024-06-06 人已围观

简介100篇名家经典叙事散文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尽力为大家解答关于100篇名家经典叙事散文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关于100篇名家经典叙事散文的话题,我们开始讲解吧。1.急需一篇比较阳光积极向上的散文和一篇阳光积极

100篇名家经典叙事散文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尽力为大家解答关于100篇名家经典叙事散文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关于100篇名家经典叙事散文的话题,我们开始讲解吧。

1.急需一篇比较阳光积极向上的散文和一篇阳光积极向上电影电视剧独白

2.电视散文 100篇名家经典散文朗诵_100篇名家经典散文朗诵

3.朱自清的散文

4.朱自清的《背影》的介绍

100篇名家经典叙事散文

急需一篇比较阳光积极向上的散文和一篇阳光积极向上电影电视剧独白

       散文 毕淑敏的《我很重要》 **《叫我第一名》

       我很重要

       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阵战栗。我知道这是把自己的额头裸露在弓箭之下了,心灵极容易被别人的批判洞伤。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 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一位奉献型的女性,与整个家庭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随处可见的人的一分子,与宝贵的物质相比,我们不重要。 我们——简明扼要地说,就是每一个单独的“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只要计算一下我们一生吃进去多少谷物,饮下了多少清水,才凝聚成一具美轮美奂的躯体,我们一定会为那数字的庞大而惊讶。平日里,我们尚要珍惜一粒米、一叶菜,难道可以对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出的万物之灵,掉以丝毫的轻心吗? 当我在博物馆里看到北京猿人窄小的额和前凸的吻时,我为人类原始时期的粗糙而黯然。他们精心打制出的石器,用今天的目光看来不过是极简单的玩具。如今很幼小的孩童,就能熟练地操纵语言,我们才意识到已经在进化之路上前进了多远。我们的头颅就是一部历史,无数祖先进步的痕迹储存于脑海深处。我们是一株亿万年苍老树干上最新萌发的绿叶,不单属于自身,更属于土地。人类的精神之火,是连绵不断的链条,作为精致的一环,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 回溯我们诞生的过程,两组生命基因的嵌合,更是充满了人所不能把握的偶然性。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机遇的产物。 常常遥想,如果是另一个男人和另一个女人,就绝不会有今天的我…… 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如果换了一个时辰相爱,也不会有此刻的我…… 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在这一个时辰,由于一片小小落叶或是清脆鸟啼的打搅,依然可能不会有如此的我…… 一种令人怅然以至走入恐惧的想象,像雾霭一般不可避免地缓缓升起,模糊了我们的来路和去处,令人不得不断然打住思绪。 我们的生命,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还有权利和资格说我不重要吗? 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 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蛛丝般飘荡。 假如我生了病,他们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无数次向上苍祈祷我的康复,甚至愿灾痛以十倍的烈度降临于他们自身,以换取我的平安。 我的每一滴成功,都如同经过放大镜,进入他们的瞳孔,摄入他们心底。 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 我们的记忆,同自己的伴侣紧密地缠绕在一处,像两种混淆于一碟的颜色,已无法分开。你原先是黄,我原先是蓝,我们共同的颜色是绿,绿得生机勃勃,绿得苍翠欲滴。失去了妻子的男人,胸口就缺少了生死攸关的肋骨,心房裸露着,随着每一阵轻风滴血。失去了丈夫的女人,就是齐斩斩折断的琴弦,每一根都在雨夜长久地自鸣……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忍心说我不重要吗? 俯对我们的孩童,我们是至高至尊的惟一。我们是他们最初的宇宙,我们是深不可测的海洋。假如我们隐去,孩子就永失淳厚无双的血缘之爱,天倾东南,地陷西北,万劫不复。盘子破裂可以粘起,童年碎了,永不复原。伤口流血了,没有母亲的手为他包扎。面临抉择,没有父亲的智慧为他谋略……面对后代,我们有胆量说我不重要吗? 与朋友相处,多年的相知,使我们仅凭一个微蹙的眉尖、一次睫毛的抖动,就可以明了对方的心情。假如我不在了,就像计算机丢失了一份不曾复制的文件,他的记忆库里留下不可填补的黑洞。夜深人静时,手指在揿了几个电话键码后,骤然停住,那一串数字再也用不着默诵了。逢年过节时,她写下一沓沓的贺卡。轮到我的地址时,她闭上眼睛……许久之后,她将一张没有地址只有姓名的贺卡填好,在无人的风口将它焚化。 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面对这般友情,我们还好意思说我不重要吗? 我很重要。 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我很重要。 我对自己小声说。我还不习惯嘹亮地宣布这一主张,我们在不重要中生活得太久了。我很重要。 我重复了一遍。声音放大了一点。我听到自己的心脏在这种呼唤中猛烈地跳动。我很重要。 我终于大声地对世界这样宣布。片刻之后,我听到山岳和江海传来回声。 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分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 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但我要说,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 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上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 我很重要。

       剧情梗概

        这片子挺励志的。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叙述患有妥瑞症的男孩努力达到成为老师的梦想,并且克服病症的故事。 主角在小学时,因为没办法克制的发出怪声,而被学校认为是不受管教的坏小孩,不仅老师们不谅解,同学之间更是会取笑他这种行为。 到了国中,幸好碰到了一位好的校长,因缘际会下让他上台发表自己的这种症状,并且也让主角说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让大家了解他并不是故意作怪,之后,他对自己就比较有信心了。 大学毕业后,他秉持著每个学生都值得被教导而很想当老师的想法,去各个学校面试寻求教职,但是,校方人员总因为他的症状而对他抱持著怀疑的态度,甚至还要求他上课中不能发出声音才会聘请他,这些种种原因让他感到挫折,但幸好有母亲一直支持他鼓励他,让他勇敢的面对生活,克服困难,在这过程中他也收获了爱情。 最后,经过了大约25间学校的面试后,终於有一间小学愿意聘请他担任有一年合约的二年级导师!而他也印证了他非常适合当老师,与学生的关系都想处的很融洽,最后甚至获选为那年度的优秀新进教师。 他的一生很艰难,一直都在跟妥瑞症抗争,妈妈在旁边一直为他打气,鼓励他不要向妥瑞症妥协。痛苦之后依然是乐观的心态,依然勇敢的面对残酷的现实打击。他克服了很多困难和阻挠,顽强的战胜了妥瑞症。父亲永远无法理解他怪异的行为,他与父亲之间永远隔着一层无法跨越的沟,是无法弥补的伤痕。可是当学期末时,父亲帮助他到学校修书架,他也在尽力帮助他。通过他的努力,被评为年度最佳教师,全班的孩子和教师都为他 欢呼雀跃。正像所说的,他此刻的心情就像这些孩子一样,面对难题不是说,我不行,而是说我可以。在颁奖晚会上,他说的一番话深深打动了我:我也要感谢我这辈子最难搞也最执着的老师——妥瑞症。此时全场投来诧异的目光,大家都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要感谢一种疾病。他说道:我从疾病中学到了什么?没等回答,几个孩子举手回答出他们理解的答案:坚持到底、不被困难打败,朴素的答案让人感动。他说:这种病让我学会世界上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千万不要别让任何事阻止你去追逐梦想,阻止你去工作或玩耍或恋爱,最后布莱德实现了他的梦想,快乐的教书,快乐的生活,并实现了在亚特兰大勇士队扮演吉祥物“荷马”。

电视散文 100篇名家经典散文朗诵_100篇名家经典散文朗诵

       《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和《故都的秋》(以下简称《故》)分别是朱自清和郁达夫的代表作,也是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名篇。以前它们出现在不同册里,动如参商,难能聚合,现在并置于新高中必修本语文1中,作为精读课文放在显要的位置上。两篇具有相似性的文章选入同一册教材同一单元本为“犯重”,选编者如此作为,意在选取最有典范性、为厚重的名家名篇,非如此不足以显出教材的经典性、高品位。两名篇的相似性何在?这是对它们比较研读的基础所在,如果找不到相似性,就缺乏可比性。它们写于大致相同的年代,同属于描写文或艺术散文,既有精彩的写景又有恰当的抒情,在语言表达堪称娴熟圆满,炉火纯青,是当之无愧的教学范文。但是止步于相似性仅是浅表层次的泛读,真正有价值的阅读是深入文本,细致地解剖不同文本的各自特点,从相似性的对应中发现各自独特的精彩与深味。用一比喻来说,两名篇都像传统的中国画,《荷》像一幅工笔画,精描细绘,纤毫毕现;《故》你一幅写意画,随意点染,自由开合。先说写景。《荷》冷静客观地写景,写景占了文章的主体,文中所见皆物,“物化”特点明显;《故》主观热情地写景,景与情一并呈现,文中所写无非情语,“人化”特点突出。如果说《荷》细描了一幅“荷塘月色图”,不著一“人”字,那么《故》则巧构了一幅“文人赏月图”,“人”字嵌合其中。再往细处品味,《荷》写景呈变异倾向,描写的是幽暗情境中的非常态的景物,如“(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它们绝非景物原状本色的真实再现,如同梦幻一般奇妙;《故》则直观景物,直述印象,如“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完全是本色的,与寻常所见并无二致。《荷》写景不只冷静客观,而且细腻、精致、全面,试读第4、5、6段荷叶荷花、月光月景、塘边杨柳的生动描绘,应能感悟所谓“工笔画”良有以也;《故》则无意精雕细刻,仅是撷取印象最深的片段景物,不求完尽,但求代表性,此亦足征所谓“写意画”本非虚无妄说。两文写景不同,究其缘由乃是观景察物的视角不同所致,《荷》以一处窄小的景物和背景为透视目标,采用多种眼光,从不同角度看,故而能看出景物的变幻形色,可称为聚点透视;《故》则用一种眼光(热情的眼光)看多样景物,视域扩展至全北平城包括郊外,可称为散点透视。次说抒情。朱氏有意隐匿自我,情意世界是朦胧封闭的,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和随后“现在都可以不理”,有开端并无中继,忧愁、烦躁的情绪才现端倪便不复详说,往下转移视线,转换注意力,转为对景物的悉心观察和描写上。尽管人们说《荷》抒发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之情,那只是推测,并不见诸文字,此时此地的他是深掩情感的。可是这里的深掩、含蓄并不意味着文中富有深意或玄理,《荷》的特色在于写景而非抒情,写景精彩传神,抒情写意平平常常。《故》则是直线式的直抒胸臆,浓烈的欣喜欢快和悲哀之情溢于言表,作者急于与读者沟通心灵,热切地袒露自己的胸怀,情意世界是开放的、明朗的、温暖的。郁氏抒情有两个凭借手段,一是写景,抓取一些富有特征的景物加以点染描绘,情意的泉流自然汩汩而出;一是述事,即述说“在皇城人海之中”的闲适生活,以及“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还有“外国的诗人”,“诗歌散文钞”,甚至“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种种事象,思想触须伸展到古今中外,视野无比开阔,情感的波澜阵阵掀起,激荡人心。郁氏之情除了浓烈、开放的特点外,还有深厚度,探及人生的底蕴,富含哲理意味。最后说语言。都尽显天赋异能,又有所不同。朱氏之笔浸润了古典语言与外国语言的营养,并加以充分的消化、创新,以纯正的书面白话文呈现出来,即便在今天读来也不觉其陌生、拗口;郁氏同样有着古典和外国语言的滋养,但不避古语和外语借用的痕迹,如“租人家一椽破室”,“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黄酒之与白干”等颇有文言遗风,“而我的不远千里”又略显欧化人倾向。《荷》文用语平和,缓而不急,平易中见功力,细微处精致谨严,以首段为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共有12个点断的句子,各句的字数为9、10、11、7、9、8、11、6、8、9、8、5,字数差别不大。尽管在形式上近于“刻板”,句式相同、节奏相近,无多变化,有平直之感,但在反复品读之后真能获得语中韵味。而《故》语言魅力尽显于外,节奏鲜明,起伏跳荡,句式变化殊多,长短伸缩无定,如首段:“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语中韵味初读即可得到,一颗率真的、热切的心怦然跳动,跃然纸上。相比而言,《荷》长于景语,《故》长于情语。人有人性,文有文性,文性乃是人性之体现。两名篇种种不同特点源自两位作者的性格、经历的差异。朱自清是在社会急剧动荡、个人满心惶然的情境下写作此文的,文中之“我”秉持清高而厌倦凡尘,移情于幽僻的美景,因而文中景多情少,在情的方面仅生出一些“淡淡的”静态体验;郁达夫生性放达,喜与人交往,半生颠沛流离而不改生活的信念,故而敞开胸怀,愿与读者交心恳谈,文中荡漾着阵阵炽情。再有,朱自清写《荷》时仅29岁,郁达夫写《故》时已38岁,二十多岁时的人生感受相比于三十多岁时肯定是不一样的,因此《故》的人生内涵肯定比《荷》丰富得多、深厚得多。若以写景的精彩、精致之于中学生和青年写作者的示范意义而言,《荷》强于《故》;若以人生感悟、人生启示而论,《故》要强于《荷》。如此说来,两名篇特点各异、互见优长,恰好代表了散文写景与抒情的两端,它们都理所当然地成为语文教学范文之精品、神品。至于说我个人的偏好,先曾专嗜《荷》之优美与精致,而后又觉腻味,纯以写景见的文章终究难以维持长久的兴致;随着时光流逝、年岁渐长,我倒是觉得《故》中那些情意描述、人生感悟更富有启发性、共鸣性和艺术魅力。在我的欣赏趣味里,情文的魅力应强于景文的魅力。

朱自清的散文

       电视散文如何赏析

        电视散文如何赏析呢?余以为:电视散文是散文、朗诵、画面(图像)、音乐、剪辑五者的完美结合。

        其一,作为散文首先是一篇美文。

        这是产生电视散文的根基。

        其二,应该有生情并茂的朗诵。

        根据文章采用不同的声色来朗诵。

        朗读使文章插上飞翔的翅膀,融入到人们的心灵。

        其三,应该有对散文深刻理解之后的电视拍摄脚本(或曰,电视分镜头本),采用多角度、多机拍摄。

        其四,配上专门创作的音乐。

        其五,剪辑也很重要。

        做为电视图像的处理,应该注意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此外还有特写、叠印、闪回等多种手法的运用。

        一篇完美的散文再加上上述的诸多手段,余以为缺一不可。

        在电视散文中,散文是主体,其余为辅,如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学问大矣。

        什么是电视散文

        什么是电视散文?它有哪些基本的创作规律?答;电视散文是通过特定的屏幕声画形象,散点式地反映创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忆的生活情景和刹那间的思维活动,运用独特的电子制作手段,将散漫的思维碎片组合在一起,营造散文意境,具有浓郁抒情氛围的电视文学样式。

        电视散文的基本创作规律:立意新颖,联想丰富,文才飞扬。

        电视散文把散文和什么结合在一起

        一只白色的海鸥,以为自己长大了,想要离家远行,终于有一天它离开了家,飞往远方。

        海鸥从家的地方起飞,飞呀飞呀飞呀越飞越远,飞得好远好远,经历艰难疲累的海鸥累了,好像找一个地方歇息片刻,但茫茫的大海哪有歇息的地方啊!忽然在海面上驶来一艘大船,海鸥飞到大船的附近,落在 了船的桅杆上歇息,海鸥环顾四周细看这艘大船,其中船中间的建筑尤为漂亮,好漂亮高大明亮海鸥开始喜欢爱上这地方了,决定留下不在飞翔远行了,建筑里的人看见这只白色的海鸥做出手势动作来逗这只忽临的精灵,海鸥飞起就近建筑,飞来飞去盘旋迂回,试图进入建筑的里面,但海鸥失望了,没门窗都是紧闭的,跟本无法进入,盘旋迂回良久的海鸥不舍的飞离了建筑回到了桅杆上,注视着建筑注视着四围注视着建筑里面的人,凝视良久海鸥突然振翅飞起;当海鸥振翅飞起的那一刹那,有一滴泪落在了桅杆上,振翅飞翔的海鸥伤心的飞走了。

        原来这里并不是想要的家不是可栖息的地方。

        窗里的人见海鸥飞走了,打开了窗户呼唤这只白色的海鸥,但海鸥飞远了已经听不见了。

        这只白色的海鸥伤心的离开了,越飞越远再也没有在任何地方栖息过,海鸥注定一生要飞翔,飞呀飞呀飞呀风中搏击浪尖飞舞是那么美!飞呀飞呀飞呀飞到了天际飞到了彩虹的尽头,飞到了天堂,在那美好的地方再也没有悲伤眼泪哭号疼痛没有黑暗,天堂才是飞翔的海鸥永远的家永远安息的所在!

        什么是散文?

        散文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文章文笔随意但词词句句都与主题中心有关。

        短小优美,生动有趣。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散文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甲骨 文时期,是除诗歌、戏剧、小说、辞赋以外的所有散体文章,包括政论、史论、传 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

        从内容上来说,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

        名家散文摘抄(500字)点评名家散文摘抄点评摘抄500字左右点评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

        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所以,人也总是有快乐也有忧愁。

        当无名的烦恼袭来,失意与彷徨燃烧着每一根神经。

        但是,朋友,别忘了守住一颗宁静的心,痛苦将不再有。

        每个人的前面,都有一条通向远方的路,崎岖但充满希望。

        不是人人都能走到远方,因为总有人因为没倒掉鞋里的沙子而疲惫不堪半途而废。

        所以,主宰人的感受的并非快乐和痛苦本身,而是心情。

        当生活的困扰袭来,请丢下负荷,仰头遥望明丽、湛蓝的天空,让温柔的蓝色映入心田。

        就像儿时玩得疲倦了,找一块青青的软软的草地躺下,任阳光在脸上跳跃,让微风拂过没有褶皱的心。

        当层层的失意包围,请打开窗户,让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走进来,在芬芳甘甜的泥土气息中寻找一丝的宁静,就像儿时,拿起蒲公英的细须,鼓起两腮吹开一把又一把的小伞,带着惊喜闭上眼睛,许下一个心愿。

        于是,心中便多了一份慰籍与欣喜。

        当无奈的惆怅涌来,请擦亮眼睛,看夕阳的沉落,听虫鸣鸟叫。

        就像儿时在小院里听蛐蛐的叫声,抬头数天上闪烁的星星。

        于是,一切令人烦恼的嘈杂渐渐隐去,拥有的是一颗宁静的心。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会由衷的感叹:即使我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会明白博大可以稀释忧愁,宁静能够驱散困惑。

        是的,没有人知道远方究竟有多远,但是打开心灵之窗,让快乐的阳光和月光涌进来,宁静之心便有了一支永不熄灭的快乐之歌。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便可以不断超越,不断自我挑战。

        即使远方是永远的地方,也会诞生一种东西--奇迹。

        摘自《青年文摘》 点评:尘世浮华,人心浮躁,很多人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像无头苍蝇般到处乱撞,很难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因人心难以宁静,烦恼多了,快乐少了;伙伴多了,朋友少了;枯灯独坐者多了,闲庭信步者少了;萎靡颓废者多了,积极进取者少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好一个“宁静致远”。

        是的,只有宁静,我们才会有开阔的胸襟,才会有挑战的勇气,才有可能迈向成功的顶峰。

        让心宁静吧,你会变得更加美丽而有内涵,你会变得更加成熟而又稳重,你会和快乐结缘和成功握手。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也就守住了整个世界。

        溪 水

        跪求一篇抒情散文(自己写的)

        落叶从秋天的树枝上凋零。

        那或许是一次寂寞的死亡,或许是一场安静的生命祭祀。

        我的脚步?荒锹湟兜捏选N抑?溃?谑饕斗追卓莼频那锛荆?也⒉徽加欣硐胧闱榈娜ɡ?T谡飧黾窘诘木⊥罚?湟队?吹慕?崾且桓隹嗄训亩?臁N铱吹饺死嘣谡飧鍪澜缋锲疵?罢易攀粲诩窘诘睦寺切┍砬榉杩穸?挚斩础? 我只能独自站在那些没有语言的树下,平静地端详着那匍匐在土地上的落叶。

        或许,只有平静,才有获得理解的可能。

        落叶失去了岁月的腰肢,呈现给世界的,是一张苍老的脸。

        我努力寻找着属于它们的丰满,如同二十岁时我曾狂热地渴望爱情。

        土地似乎是树叶的恋人,它渴望着某一刻的相遇。

        而当秋天到来,伴随着爱情的,是一声轻盈的死亡。

        许多次,我把那些痛苦的落叶放在手心。

        它们已经写完自己的历史,留给世人的,是层层干枯的躯体。

        岁月有时只是一张苍白的证书,多少年的繁华,等到似水而过后,看到的也不过一个陈旧的印章。

        无论我如何地对它进行揣测与琢磨,这些树叶依然一如既往的落下。

        寻找归宿,有时需要献身的精神。

        就如落叶,我感受到的是它那特有的宗教精神。

        在凋落之前,它们坚守自己的身份,不问世事地在一棵棵树上生长着。

        直到有一天,秋风吹起,它们知道自己可以温暖的死去。

        这是一份珍贵的品质,犹如落叶归根,风声水起。

        我想到了成长于科技制度下的现代人,他们缺乏的正是一种落叶般的宗教素养。

        张承志先生在他的《心灵史》里曾说道:“缺乏宗教式素质情感的人,他们的世界只是失去圣洁的物的堆积而已。

        ”那些一直被自己的智慧所感动着的人,应该在落叶中读懂生命的消息。

        丰子恺的散文作品有哪些?

        丰子恺散文结集的有《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率真集》《缘缘堂再笔》等十几种。

        丰子恺早期的散文主要神游于儿童纯真的情感世界,代表作有《儿女》 《给我的孩子们》;又如《山中避雨》《杨柳》《车厢社会》《吃瓜子》都是于日 常事物中吟味世相,蕴涵理趣;对人生、自然中探索佛理真谛有《阿难》《艺术的宗教》。

        其后视野就更加开阔了,有对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的记叙,如《肉腿》 《西湖船》;有对乡土的眷恋以及对日本侵略者的控诉,如《辞缘缘堂》《胜利还 乡记》;有对贪官污吏的讽刺,如《贪污的猫》《口中剿匪记》。

        艺术上长于记叙中说理,描写委婉,善于择取蕴涵哲理的生活片断,富于谐趣。

        电视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电视散文是用视听手段在屏幕上的文学,是屏幕是和的诗和画。

        正如现在的人在网络上制造FLASH配诗歌一样,而散文由于其篇幅比诗歌长,一般都是拍成7到10分钟的录象。

        八十年代就出现的电视散文曾一度不流行,可到了九十年代,电视人意识到挤在某些创造空间的尴尬,意识到多样化的重要,于是电视散文又开始热了起来。

        有人说电视散文五个美:文字描写美,故事立意美,画面拍摄美,音乐创造美,编辑包装美。

        确实,这是一个以形传神的电视艺术作品,它必须通过形象的感性的东西要观众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

        电视散文三要素是什么

        散文有“美文”之称的赵丽宏,40年前开始写散文时,并没有想到会成为作家,只是很真实地抒写自己的心情,并摆脱孤独和愁苦。

        他说,从来不觉得自己的文字有什么了不起,但问心无愧的就是自己写散文时的真诚态度。

        至于如何才能写出好散文,赵丽宏提出了“情、知、文”三要素,并认为,能将三者融为一炉,便能成大器、成大家。

        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几类?

        抒情散文一般都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景物,作者也赋予了它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三类:以事抒情、借景抒情和因物抒情。

        这类散文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是其基本特征。

        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凝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

        同时,作者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等表现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产生感情的共鸣。

        我国著名作家茅盾的《白杨礼赞》以及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等,都是抒情散文中的优秀作品。

朱自清的《背影》的介绍

       /01-author/z/42-zhu_zq/essay/index.html

       这个网址,都有

       背影

       --------------------------------------------------------------------------------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

       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

       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

       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

       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

       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

       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

       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

       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

       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

       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

       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

       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

       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

       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

       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

       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

       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

       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

       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

       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

       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

       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

       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

       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

       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

       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

       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

       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

       再能与他相见!

       1925年10月在北京。

       (原载1925年11月22日《文学周报》第200期)

       荷塘月色

       --------------------------------------------------------------------------------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

       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

       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

       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

       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

       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

       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

       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

       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

       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

       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

       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

       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

       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

       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

       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

       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

       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

       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

       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

       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

       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

       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

       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

       了。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原载1927年7月10日《小说月报》第18卷第7期)

       说扬州①

       --------------------------------------------------------------------------------

       ①编者注:作者在《我是扬州人》一文中说:“……我曾写过一篇短文,指出扬州

       人这些毛病。后来要将这篇文收入散文集《你我》里,商务印书馆不肯,怕再闹出‘闲话扬

       州’的案子。”现按作者愿意,仍将此文收入《你我》。

       在第十期上看到曹聚仁先生的《闲话扬州》,比那本出名的书有味多了。不过那本书将

       扬州说得太坏,曹先生又未免说得太好;也不是说得太好,他没有去过那里,所说的只是从

       诗赋中,历史上得来的印象。这些自然也是扬州的一面,不过已然过去,现在的扬州却不能

       再给我们那种美梦。

       自己从七岁到扬州,一住十三年,才出来念书。家里是客籍,父亲又是在外省当差事的

       时候多,所以与当地贤豪长者并无来往。他们的雅事,如访胜,吟诗,赌酒,书画名家,烹

       调佳味,我那时全没有份,也全不在行。因此虽住了那么多年,并不能做扬州通,是很遗憾

       的。记得的只是光复的时候,父亲正病着,让一个高等流氓凭了军政府的名字,敲了一竹

       杠;还有,在中学的几年里,眼见所谓“甩子团”横行无忌。“甩子”是扬州方言,有时候

       指那些“怯”的人,有时候指那些满不在乎的人。“甩子团”不用说是后一类;他们多数是

       绅宦家子弟,仗着家里或者“帮”里的势力,在各公共场所闹标劲,如看戏不买票,起哄等

       等,也有包揽词讼,调戏妇女的。更可怪的,大乡绅的仆人可以指挥警察区区长,可以大模

       大样招摇过市——这都是民国五六年的事,并非前清君主专制时代。自己当时血气方刚,看

       了一肚子气;可是人微言轻,也只好让那口气憋着罢了。

       从前扬州是个大地方,如曹先生那文所说;现在盐务不行了,简直就算个没“落儿”的

       小城。

       可是一般人还忘其所以地要气派,自以为美,几乎不知天多高地多厚。这真是所谓“夜

       郎自大”了。扬州人有“扬虚子”的名字;这个“虚子”有两种意思,一是大惊小怪,二是

       以少报多,总而言之,不离乎虚张声势的毛病。他们还有个“扬盘”的名字,譬如东西买贵

       了,人家可以笑话你是“扬盘”;又如店家价钱要的太贵,你可以诘问他,“把我当扬盘看

       么?”盘是捧出来给别人看的,正好形容耍气派的扬州人。又有所谓“商派”,讥笑那些仿

       效盐商的奢侈生活的人,那更是气派中之气派了。但是这里只就一般情形说,刻苦诚笃的君

       子自然也有;我所敬爱的朋友中,便不缺乏扬州人。

       提起扬州这地名,许多人想到的是出女人的地方。但是我长到那么大,从来不曾在街上

       见过一个出色的女人,也许那时女人还少出街吧?不过从前人所谓“出女人”,实在指姨太

       太与妓女而言;那个“出”字就和出羊毛,出苹果的“出”字一样。《陶庵梦忆》里有“扬

       州瘦马”一节,就记的这类事;但是我毫无所知。不过纳妾与狎妓的风气渐渐衰了,“出女

       人”那句话怕迟早会失掉意义的吧。

       另有许多人想,扬州是吃得好的地方。这个保你没错儿。北平寻常提到江苏菜,总想着

       是甜甜的腻腻的。现在有了淮扬菜,才知道江苏菜也有不甜的;但还以为油重,和山东菜的

       清淡不同。其实真正油重的是镇江菜,上桌子常教你腻得无可奈何。扬州菜若是让盐商家的

       厨子做起来,虽不到山东菜的清淡,却也滋润,利落,决不腻嘴腻舌。不但味道鲜美,颜色

       也清丽悦目。扬州又以面馆著名。好在汤味醇美,是所谓白汤,由种种出汤的东西如鸡鸭鱼

       肉等熬成,好在它的厚,和啖熊掌一般。也有清汤,就是一味鸡汤,倒并不出奇。内行的人

       吃面要“大煮”;普通将面挑在碗里,浇上汤,“大煮”是将面在汤里煮一会,更能入味些。

       扬州最著名的是茶馆;早上去下午去都是满满的。吃的花样最多。坐定了沏上茶,便有

       卖零碎的来兜揽,手臂上挽着一个黯病的柳条筐,筐子里摆满了一些小蒲包分放着瓜子花生

       炒盐豆之类。又有炒白果的,在担子上铁锅爆着白果,一片铲子的声音。得先告诉他,才给

       你炒。炒得壳子爆了,露出黄亮的仁儿,铲在铁丝罩里送过来,又热又香。还有卖五香牛肉

       的,让他抓一些,摊在干荷叶上;叫茶房拿点好麻酱油来,拌上慢慢地吃,也可向卖零碎的

       买些白酒——扬州普通都喝白酒——喝着。这才叫茶房烫干些。北平现在吃干丝,都是所谓

       煮干丝;那是很浓的,当菜很好,当点心却未必合式。烫干丝先将一大块方的白豆腐干飞快

       地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放在小碗里,用开水一浇,干丝便熟了;逼去了水,抟成圆锥似

       的,再倒上麻酱油,搁一撮虾米和干笋丝在尖儿,就成。说时迟,那时快,刚瞧着在切豆腐

       干,一眨眼已端来了。烫干丝就是清得好,不妨碍你吃别的。接着该要小笼点心。北平淮扬

       馆子出卖的汤包,诚哉是好,在扬州却少见;那实在是淮阴的名字,扬州不该掠美。扬州的

       小笼点心,肉馅儿的,蟹肉馅儿的,笋肉馅儿的且不用说,最可口的是菜包子菜烧卖,还有

       干菜包子。菜选那最嫩的,剁成泥,加一点儿糖一点儿油,蒸得白生生的,热腾腾的,到口

       轻松地化去,留下一丝儿余味。干菜也是切碎,也是加一点儿糖和油,燥湿恰到好处;细细

       地咬嚼,可以嚼出一点橄榄般的回味来。这么着每样吃点儿也并不太多。要是有饭局,还尽

       可以从容地去。但是要老资格的茶客才能这样有分寸;偶尔上一回茶馆的本地人外地人,却

       总忍不住狼吞虎咽,到了儿捧着肚子走出。

       扬州游览以水为主,以船为主,已另有文记过,此处从略。城里城外古迹很多,如“文

       选楼”,“天保城”,“雷塘”,“二十四桥”等,却很少人留意;大家常去的只是史可法

       的“梅花岭”罢了。倘若有相当的假期,邀上两三个人去寻幽访古倒有意思;自然,得带点

       花生米,五香牛肉,白酒。

       1934年10月14日作。

       (原载1934年11月20日《人间世》第16期)

       给亡妇

       --------------------------------------------------------------------------------

       谦,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经死了三个年头了。这三年里世事不知变化了多少回,但你

       未必注意这些个,我知道。你第一惦记的是你几个孩子,第二便轮着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

       世界,你在日如此;你死后若还有知,想来还如此的。告诉你,我夏天回家来着:迈儿长得

       结实极了,比我高一个头。闰儿父亲说是最乖,可是没有先前胖了。采芷和转子都好。五儿

       全家夸她长得好看;却在腿上生了湿疮,整天坐在竹床上不能下来,看了怪可怜的。六儿,

       我怎么说好,你明白,你临终时也和母亲谈过,这孩子是只可以养着玩儿的,他左挨右挨去

       年春天,到底没有挨过去。这孩子生了几个月,你的肺病就重起来了。我劝你少亲近他,只

       监督着老妈子照管就行。你总是忍不住,一会儿提,一会儿抱的。可是你病中为他操的那一

       份儿心也够瞧的。那一个夏天他病的时候多,你成天儿忙着,汤呀,药呀,冷呀,暖呀,连

       觉也没有好好儿睡过。那里有一分一毫想着你自己。瞧着他硬朗点儿你就乐,干枯的笑容在

       黄蜡般的脸上,我只有暗中叹气而已。

       从来想不到做母亲的要像你这样。从迈儿起,你总是自己喂乳,一连四个都这样。你起

       初不知道按钟点儿喂,后来知道了,却又弄不惯;孩子们每夜里几次将你哭醒了,特别是闷

       热的夏季。我瞧你的觉老没睡足。白天里还得做菜,照料孩子,很少得空儿。你的身子本来

       坏,四个孩子就累你七八年。到了第五个,你自己实在不成了,又没乳,只好自己喂奶粉,

       另雇老妈子专管她。但孩子跟老妈子睡,你就没有放过心;夜里一听见哭,就竖起耳朵听,

       工夫一大就得过去看。十六年初,和你到北京来,将迈儿,转子留在家里;三年多还不能去

       接他们,可真把你惦记苦了。你并不常提,我却明白。你后来说你的病就是惦记出来的;那

       个自然也有份儿,不过大半还是养育孩子累的。你的短短的十二年结婚生活,有十一年耗费

       在孩子们身上;而你一点不厌倦,有多少力量用多少,一直到自己毁灭为止。你对孩子一般

       儿爱,不问男的女的,大的小的。也不想到什么“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只拚命的爱去。

       你对于教育老实说有些外行,孩子们只要吃得好玩得好就成了。这也难怪你,你自己便是这

       样长大的。况且孩子们原都还小,吃和玩本来也要紧的。你病重的时候最放不下的还是孩

       子。病的只剩皮包着骨头了,总不信自己不会好;老说:“我死了,这一大群孩子可苦

       了。”后来说送你回家,你想着可以看见迈儿和转子,也愿意;你万不想到会一走不返的。

       我送车的时候,你忍不住哭了,说:“还不知能不能再见?”可怜,你的心我知道,你满想

       着好好儿带着六个孩子回来见我的。谦,你那时一定这样想,一定的。

       除了孩子,你心里只有我。不错,那时你父亲还在;可是你母亲死了,他另有个女人,

       你老早就觉得隔了一层似的。出嫁后第一年你虽还一心一意依恋着他老人家,到第二年上我

       和孩子可就将你的心占住,你再没有多少工夫惦记他了。你还记得第一年我在北京,你在家

       里。家里来信说你待不住,常回娘家去。我动气了,马上写信责备你。你教人写了一封覆

       信,说家里有事,不能不回去。这是你第一次也可以说第末次的抗议,我从此就没给你写

       信。暑假时带了一肚子主意回去,但见了面,看你一脸笑,也就拉倒了。打这时候起,你渐

       渐从你父亲的怀里跑到我这儿。你换了金镯子帮助我的学费,叫我以后还你;但直到你死,

       我没有还你。你在我家受了许多气,又因为我家的缘故受你家里的气,你都忍着。这全为的

       是我,我知道。那回我从家乡一个中学半途辞职出走。家里人讽你也走。哪里走!只得硬着

       头皮往你家去。那时你家像个冰窖子,你们在窖里足足住了三个月。好容易我才将你们领出

       来了,一同上外省去。小家庭这样组织起来了。你虽不是什么阔**,可也是自小娇生惯养

       的,做起主妇来,什么都得干一两手;你居然做下去了,而且高高兴兴地做下去了。菜照例

       满是你做,可是吃的都是我们;你至多夹上两三筷子就算了。你的菜做得不坏,有一位老在

       行大大地夸奖过你。你洗衣服也不错,夏天我的绸大褂大概总是你亲自动手。你在家老不乐

       意闲着;坐前几个“月子”,老是四五天就起床,说是躺着家里事没条没理的。其实你起来

       也还不是没条理;咱们家那么多孩子,哪儿来条理?在浙江住的时候,逃过两回兵难,我都

       在北平。真亏你领着母亲和一群孩子东藏西躲的;末一回还要走多少里路,翻一道大岭。这

       两回差不多只靠你一个人。你不但带了母亲和孩子们,还带了我一箱箱的书;你知道我是最

       爱书的。在短短的十二年里,你操的心比人家一辈子还多;谦,你那样身子怎么经得住!你

       将我的责任一股脑儿担负了去,压死了你;我如何对得起你!

       你为我的捞什子书也费了不少神;第一回让你父亲的男佣人从家乡捎到上海去。他说了

       几句闲话,你气得在你父亲面前哭了。第二回是带着逃难,别人都说你傻子。你有你的想

       头:“没有书怎么教书?况且他又爱这个玩意儿。”其实你没有晓得,那些书丢了也并不可

       惜;不过教你怎么晓得,我平常从来没和你谈过这些个!总而言之,你的心是可感谢的。这

       十二年里你为我吃的苦真不少,可是没有过几天好日子。我们在一起住,算来也还不到五个

       年头。无论日子怎么坏,无论是离是合,你从来没对我发过脾气,连一句怨言也没有。——

       别说怨我,就是怨命也没有过。老实说,我的脾气可不大好,迁怒的事儿有的是。那些时候

       你往往抽噎着流眼泪,从不回嘴,也不号啕。不过我也只信得过你一个人,有些话我只和你

       一个人说,因为世界上只你一个人真关心我,真同情我。你不但为我吃苦,更为我分苦;我

       之有我现在的精神,大半是你给我培养着的。这些年来我很少生病。但我最不耐烦生病,生

       了病就呻吟不绝,闹那伺候病的人。你是领教过一回的,那回只一两点钟,可是也够麻烦

       了。你常生病,却总不开口,挣扎着起来;一来怕搅我,二来怕没人做你那份儿事。我有一

       个坏脾气,怕听人生病,也是真的。后来你天天发烧,自己还以为南方带来的疟疾,一直瞒

       着我。明明躺着,听见我的脚步,一骨碌就坐起来。我渐渐有些奇怪,让大夫一瞧,这可糟

       了,你的一个肺已烂了一个大窟窿了!大夫劝你到西山去静养,你丢不下孩子,又舍不得

       钱;劝你在家里躺着,你也丢不下那份儿家务。越看越不行了,这才送你回去。明知凶多吉

       少,想不到只一个月工夫你就完了!本来盼望还见得着你,这一来可拉倒了。你也何尝想到

       这个?父亲告诉我,你回家独住着一所小住宅,还嫌没有客厅,怕我回去不便哪。

       前年夏天回家,上你坟上去了。你睡在祖父母的下首,想来还不孤单的。只是当年祖父

       母的坟太小了,你正睡在圹底下。这叫做“抗圹”,在生人看来是不安心的;等着想办法

       哪。那时圹上圹下密密地长着青草,朝露浸湿了我的布鞋。你刚埋了半年多,只有圹下多出

       一块土,别的全然看不出新坟的样子。我和隐今夏回去,本想到你的坟上来;因为她病了没

       来成。我们想告诉你,五个孩子都好,我们一定尽心教养他们,让他们对得起死了的母亲—

       —你!谦,好好儿放心安睡吧,你。

       1932年10月11日作。

       (原载1933年1月1日《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

       《背影》

       《背影》 是朱自清1925年的创作,事情要稍微复杂一些的。

       那时候,朱自清虽然早加入了文学研究会,办过文学刊物,尝试并发表了诗歌、小说、散文等多种文类的作品,数量也不算少;在散文写作上,还已经有了《歌声》、《匆匆》、《温州踪迹》等精品;特别是1923年,他和俞平伯同题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时出现于知名刊物《东方杂志》,“在那个时期的白话散文中,这两篇都颇动人,流传甚速”(王统照语,转引自陈孝全《朱自清传》第71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3月版),成了文坛的一桩佳话。然而,总体看来,那时候的朱自清毕竟还没成为后来那样著名的“品牌”;毋宁说,恰恰是《背影》刊揭后,给“朱自清”增加了很重要的砝码。

       那么,《背影》为什么做得到这一点,在当时就能脱颖而出、引人注目呢?海外现代文学研究名家李欧梵的意见是颇有启发性的。他曾在北京大学讲学道:鲁迅在著名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所说,中国的“圣人之徒”“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集中表达了五四一代人对于父辈的不满,“五四”是个反传统的年代,是个“打死父亲”的年代,五四文学的父亲形象都是负面的;而《背影》不同,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里,它第一次重点刻画了一位正面的父亲形象。在“满街走着坏爸爸”的情况下,这一个“好爸爸”一下子激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要而言之,《背影》生逢其时,在一个特殊的语境下获得了非凡的成功,大大提高了朱自清的声誉。

       需要补充的是,《背影》至迟从1935年起,不断地入选叶圣陶等先生编选的《国文百八课》、《初中国文教本》、《开明国文讲义》以及《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甲种)》等民国时期的中学教科书;并且,这种取向不曾因1949年而中断,在该年7、8月间面世的《新编初中精读文选》中,“编辑例言”的“本书选材的标准”已经新添了第一条“符合新民主主义的精神”,而《背影》依然作为合适者入选了(《叶圣陶教育文集》第四、第五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版)。从此,新中国的语文教材少不了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里夸奖过的朱自清先生,也少不了他的《背影》。很显然,教材的广泛影响与权威性,无疑为《背影》解读时的"超保护的合作原则"锦上添花了许多。

       写作特点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朱自清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人民的敬仰,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1928年后,主要从事文艺批评和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1931年到英国留学,次年回国,继任清华大学教授。

       他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他后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炼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语,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动人的情致。

       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内迁,任西南联大教授。现实使他逐步确立了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胜利回京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群众运动和学生运动。他在贫病交加的处境下不买美国“救济粮”,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人所尊敬。

       朱自清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段落大意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1.第一部分(第一段):

       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

       2.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泪又来了”):

       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一层(从“那年冬天”到“我们便同行”):

       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从到南京时”到“……太聪明了”):

       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从“我说道”到“……又来了”):

       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

       3.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直接抒发深切怀念之情。

       主题思想

       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背影》记写的事情非常简单,一个丢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儿子北上读书,在火车站送别。在军阀统治的旧中国,这种事情是很平常的,在那黑暗的社会里,即使这种小康之家,也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打击。文章记写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当时的灰暗世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这种社会虽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记写的情景,对我们今天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着历史的认识作用。

       写作特点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呢

       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关系。

       因为父亲老境“颓唐”,饱经忧患,半生潦倒。

       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而且反复叮咛一路小心。

       当时父亲的心境不好,儿子的心境也不好。

       那么,作者抓住父亲这样一个“背影”集中描绘,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1.民族化:

       《背影》的语言非常忠实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和《背影》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统一。没有《背影》语言的明丽典雅、古朴质实,就没有《背影》的一切风采。

       2.简洁:

       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

       3.朴实:

       《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

       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

       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

       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4.感人

       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文章语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话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5.文白夹杂:

       文中出现文言的原因: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础,当时的语体文中常有夹入文言词句的情况,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词句,可能也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有关,

       例如不说“失业”或“丢了差使”,

       而说“赋闲”,似乎“赋闲”不象“失业”那样刺耳和使人难堪,有失体面;最后一节既因父亲来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见真实,也因所表达的尽是家庭和父亲的困境和沧凉的心情与复杂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许多文言词句,这也笼上了一层时代赋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殊语言色彩。

       在写法上,《背影》的主要特点是白描,作者写父亲的背影,描写那买桔子时过铁道的场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

       所谓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 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换句话说,白描是用叙述的方法进行描写,达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

       《背影》中作者白描的技巧很高。请读下边的文字: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父亲的背影,儿子是太熟悉了。但这次要描写的,却不是那常见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场合下,使他极为感动、终生难忘的那个背影!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

       作者记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过铁道的情景。

       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

       作者没有什么形容的笔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极朴实的文字,却生动地勾画了父亲的形象。

       那父亲送行的一幕,是发生在八年前。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极为传神地把当时的动人情景再现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写技巧。这种笔墨,乍看似“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起笔似觉平淡,实际上却在平淡中显露新奇:

       为什么“我”最不能忘记的不是父亲的音容笑貌,而竟是他的“背影”呢?这就造成了悬念,使读者急于要追读下去,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追叙。“不相见”三个字也颇具深意,读到后面就会明白。

       第一次流泪,是悲哀。

       因为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才不禁潸然泪下。

       一般而论,人若处在贫困潦倒和无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于外力的恩赐,希望化险为夷,又重新踏上坦途。父亲被生活所逼迫,故怀着“天无绝人之路”的侥幸心理,要到南京去找差事。实际上,由于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封建主义的残酷压迫,又加上军阀的连年混战,使得广大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在饿殍盈野、难民云集的时势下要想找个差事,比登天还难!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先交代了这次分别时的家庭境况: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变卖典质还旧债,又借新债办丧事,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出外谋事,儿子离家读书,真是一次悲伤的离别。这些交代讲明了这次父子分别的背景,为写“背影”,渲染了悲凉哀愁的气氛。对深化主题起到了成功的铺垫作用。在文中这样的铺垫还很多。如描绘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之前,先写父亲亲自送儿子到车站,照看行李、拣定座位、嘱托茶房,写这些细心照料为下文具体描绘“背影”作了铺垫。

       南京“勾留”不是本文所要叙写的主要内容,况且作者本也无心“游逛”,因此只一笔带过。

       到了浦口车站,父亲忙着为“我”照看行李,又为“我”雇请脚夫,还亲自送“我”上车,并拣定一张座位。已经照顾得如此细微周详,父亲还有点牵肠挂肚,于是又不厌其烦地向“我”嘱咐一大堆像叮嘱从来未出过远门的稚童那样的话语,以致“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作者如此细针密线地描绘父亲的行动、语言、性格,突出了父亲对“我”的体贴和关怀,把一个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树立起来了

       对父亲爱子的至情,“我”当时竟未能领悟到,以为都是平凡琐事,“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现在省悟到父亲待自己的许多好处,这才自责“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自责,说明真正理解了父亲的爱。表现一种恨自己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的内疚之

       父亲已经送我上车,什么都关照到了,我也劝父亲“你走吧”,父亲又有要事,但还要去买几个橘子,父亲就是这样疼爱儿子。

       买橘子为什么感人?

       因为父亲穿行铁道爬上爬下相当费劲。行文至此,在平实中又见曲折,把文章推向抒情的高潮。

       “我”的第一“看”,从看中担心父亲的艰难,是预示着下一步的“看”。“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我”边看边想:走到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爬上,父亲是个胖子,自然费事。这样,既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又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以便烘托其困难辛苦。

       父亲买桔子为什么费劲?作者先作了交代。句句都是必不可少的。为什么一定要穿过铁道?因为卖东西的是在那边月台的栅栏外。为什么穿过铁道费事?一则“须跳下去又爬上去”,二则父亲是一个胖子。

       重点描写,细致刻画。写看见的父亲的服装,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 语句不多,但饱含深情,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在这父子即将远别的特定情境下,父亲那熟悉的穿戴,才那样引起作者的注目;他那劳碌奔波的背影,才那样感人至深,给作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我”的第三“看”,是饱含着热泪,热泪欲滴和热泪下落的“看”。“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泪眼模糊中的背影,这是爱子敬父感情升化的背影。

       这里,对前面具体观察作了简要概括,是储积力量带有深厚感情的落笔点题。这里,用视觉中的背影和触动中的泪下,表现我的心理活动,以此烘托父亲买桔行为的特殊效果。

       第二次流泪,因为感动。

       父亲的形象最为感人的地方,表现在他老态蹒跚地为“我”来回买橘子,那真挚而灼热的感情达到了最高点。人非木石,作者怎能不为之流泪?

       这个背影写得所以感人,还因为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情。作者当时是20岁的人了,上文又几次写到自己对父亲的行事不以为然的心理,而现在“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正是因为这背影太感人了。这种父子间的感情是十分动人的。用亲子的感情最能有力的烘托父亲的爱。这一笔特别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当时作者想到的一定很多,但是一概不写,只用眼泪烘托这感人的背影。

       “怕”:怕父亲见了伤心;怕别人见了呢?难为情吧。

       在写父亲返回时,对于过铁道、爬月台的情景不再详述,代之以父亲“散放”、“抱起”橘子的动作,来表现上下月台的过程,父亲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下,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把橘子放下又抱起,一点也不怕麻烦。这样写使文章富于变化,避免了重复。用“抱起”和“散放”,还表明所买橘子之多。

       他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用几番辛苦买来的橘子,连一个也不品尝,全部留给儿子受用,并因此感到很轻松。在父亲的心目中,儿子就是一切了!这里,慈父爱子的至情,被揭示得淋漓尽致。这“衣上的泥土”又补充了前面爬上爬下时的形象。

       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这一句又道出了为什么父亲不肯让我去偏要自己去的道理: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觉踏实满足。同时,作者不是通过对话而是通过动作刻画人物心理、感情,表现父亲虽说心情沉重,但因为怕儿子难过,只得强抑离愁,“扑扑衣上的泥土”故意显出“心里很轻松似的”。

       最后的告别主要用语言描写,写直到分手时,父亲又对儿子叮嘱:“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最后又几步一回头,嘱咐我:“进去吧,里边没人。”这时还一直为儿子在旅途上的安全而分心。叮咛的话语,虽朴朴实实,但感情深沉。

       “混入”,准确,因为车站来来往往的人很多。

       这样一位至情至善、爱子如命的父亲,当他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时候,作者当然潸然泪下了。

       末了再提背影,对父亲已有了深切的理解,这回的分别就感到特别的怜惜、怅惘、依恋,以“我的眼泪又来了”结束这一段,更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

       淡淡的哀愁,此处可见一斑。少年,即现在说的“青年”。

       父亲外出谋生,东奔西走,结果家中光景还是“一日不如一日”,“老境却如此颓唐!”据作者在《笑的历史》一文中说:当时家里负债累累,“连利钱也不能够按期付了,大家便都不肯借了;而且都来讨利钱、讨本钱了”。由此可以看到当时在中外反动派压榨下的小有产者虽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这几句照应开头,父子俩虽相隔千山万水,但心有灵犀一点通。特别是父亲,不仅惦记着儿子,而且还惦记着孙子。

       读到这里,我们才了解父亲百般爱“我”的全部用意。近两年来父亲之爱“我”,除了人的本性之外,社会给他无情的压力和磨难,也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父亲在贫穷拮据之中,回顾自己一生的坎坷历程,原来尚能“独立支持”的小康之家,随着时间的流逝,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至破产了,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呀!痛定思痛,既不敢回首往事,又不敢瞻望前途。

       希望在哪里?光明在哪里?饱尝人生痛苦与目睹世态炎凉的父亲,只得靠儿孙们出人头地,寄殷切希望于未来了。

       儿子第三次落泪,是伤心之泪。

       以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的父亲的“背影”结篇,与文章开头回环呼应,进一步突出父亲的“背影”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作者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的感情,写得凄切动人。

       收束全文,余音如缕,情长绵绵。

       很平淡,甚至过于拙朴,但细细品味,却感到质朴中含着真情,其中蕴含着一股感人的力量。朱德熙先生说朱自清的散文,“于平淡中见神奇”,我们从《背影》的描写中可以得见。

       白描的核心就是“真”;实际上,真也正是朱自清散文艺术的本质特点。现在分析散文,常常分析它的意境,这是不错的。但对《背影》却不能如此分析。在一九四七年,当《文艺知识》的编者向朱自清提出这个问题时,他回答说: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文艺知识》连丛,第一集之三)

       好了,今天关于“100篇名家经典叙事散文”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100篇名家经典叙事散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