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高中作文 高中作文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_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zmhk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_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对于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问题,我有一些了解和研究,也可以向您推荐一些专业资料和研究成果。希望这对您有所帮助。1.合肥七年级数学教材目录2.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_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对于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问题,我有一些了解和研究,也可以向您推荐一些专业资料和研究成果。希望这对您有所帮助。

1.合肥七年级数学教材目录

2.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本教案

3.求哈尔滨地区初中四年制初一数学教材 上册 和下册的目录

4.请问:湖北武汉七年级上册语文,数学,英语书是什么版本?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_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合肥七年级数学教材目录

       楼主好!

       列表如下: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5 有理数的乘方

       数学活动

       小结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2.2 整式的加减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2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以移项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3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4.2 直线、射线、线段

       4.3 角

       4.4 课题学习 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数学活动

       小结

       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Ⅰ 总体设计

       Ⅱ 教材分析

       5.1 相交线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5.3 平行线的性质

       5.4 平移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5

       Ⅲ 习题解答

       Ⅳ 教学设计参考案例

       5.1 相交线(第1课时)

       5.4 平移(第1课时)

       Ⅴ 拓展资源

       Ⅵ 评价建议与测试题

       第六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Ⅰ 总体设计

       Ⅱ 教材分析

       6.1 平面直角坐标系

       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6

       Ⅲ 习题解答

       Ⅳ 教学设计参考案例

       6.1 平面直角坐标系(第1课时)

       Ⅴ 拓展资源

       Ⅵ 评价建议与测试题

       第七章 三角形

       Ⅰ 总体设计

       Ⅱ 教材分析

       7.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7.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7.4 课题学习 镶嵌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7

       Ⅲ 习题解答

       Ⅳ 教学设计参考案例

       7.3.2 多边形的内角和(第1课时)

       Ⅴ 拓展资源

       Ⅵ 评价建议与测试题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Ⅰ 总体设计

       Ⅱ 教材分析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8.2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8

       Ⅲ 习题解答

       Ⅳ 教学设计参考案例

       8.2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第1课时)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第1课时)

       Ⅴ 拓展资源

       Ⅵ 评价建议与测试题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Ⅰ 总体设计

       Ⅱ 教材分析

       9.1 不等式

       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9

       Ⅲ 习题解答

       Ⅳ 教学设计参考案例

       9.1.2 不等式的性质(第1 课时)

       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第1课时)

       Ⅴ 拓展资源

       Ⅵ 评价建议与测试题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Ⅰ 总体设计

       Ⅱ 教材分析

       10.1 统计调查

       10.2 直方图

       10.3 课题学习 从数据谈节水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0

       Ⅲ 习题解答

       Ⅳ 教学设计参考案例

       10.1 统计调查(第1课时)

       10.2 直方图(第1课时)

       Ⅴ 拓展资源

       Ⅵ 评价建议与测试题

       祝学习进步!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本教案

        相信教案对于大家都不陌生,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会偶尔出现。我为大家整理归纳了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 上册教案,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课题: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 自我介绍 ,我的名字是 某某 ,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 方法 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课题:1.2.1有理数

        教学目标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 总结 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 教育 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

        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

        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

        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课题:1.2.2数轴

        教学目标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点表示数的理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问题3:

        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

        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 教学方法 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 经验 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 学习方法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2,学会绝对值的计算,会比较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大小.

        3.体验数学的概念、法则来自于实际生活,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

        教学难点 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

        知识重点 绝对值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星期天黄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游玩,她先向东行20千米,到朱家尖,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朱家尖、家在同一直线上),如果规定向东为正,①用有理数表示黄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②如果汽车每公里耗油0.15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

        学生思考后,教师作如下说明:

        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只关注量的具体值,而与相反

        意义无关,即正负性无关,如汽车的耗油量我们只关心汽车行驶的距离和汽油的价格,而与行驶的方向无关;

        观察并思考:画一条数轴,原点表示学校,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朱家尖和黄老师家的点,观察图形,说出朱家尖黄老师家与学校的距离.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如下:

        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只与这个点离开原点的长度有关,而与它所表示的数的正负性无关;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

        例如,上面的问题中|20|=20,|-10|=10显然,|0|=0 这个例子中,第一问是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

        数表示,后一问的解答则与符号没有关系,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人们只需知道它们的具体数值,而并不关注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为引入绝对值概念做准备.并使学生体

        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因为绝对值概念的几何意义是数形转化的典型

        模型,学生初次接触较难接受,所以配置此观察与思考,为建立绝对值概念作准备.

        合作交流

        探究规律 例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并归纳求有理数a的绝对

        有什么规律?、

        -3,5,0,+58,0.6

        要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绝对值的意义先求出答案,然后观察原数与它的绝对值这两个数据的特征,并结合相反数的意义,最后总结得出求绝对值法则(见教科书第15页).

        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

        其中第1题按法则直接写出答案,是求绝对值的基本训练;第2题是对相反数和绝对值概念进行辨别,对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有较高要求,要注意思考的周密性,要让学生体会出不同说法之间的区别. 求一个数的绝时值的法则,可看做是绝对值概

        念的一个应用,所以安排此例.

        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组织者.本着这个理念,设计这个讨论.

        结合实际发现新知 引导学生看教科书第16页的图,并回答相关问题:

        把14个气温从低到高排列;

        把这14个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观察并思考:观察这些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并思考它们与温度的高低之间的关系,由此你觉得两个有理数可以比较大小吗?

        应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呢?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

        14个数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温度从低到高的顺序: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在上面14个数中,选两个数比较,再选两个数试试,通过比较,归纳得出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想象练习:想象头脑中有一条数轴,其上有两个点,分别表示数一100和一90,体会这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即它们的绝对值)以及这两个数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图形.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规定都来源于生活,每一种规定都有它的合理性

        数在大小比较法则第2点学生较难掌握,要从绝对值的意义和数轴上的数左小右大这方面结合起来来了解,所以配置想象练习 ,加强数与形的想象。

        课堂练习 例2,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教科书第17页例)

        比较大小的过程要紧扣法则进行,注意书写格式

        练习:第18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怎样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怎样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产书第19页习题1,2,第4,5,6,10

        2, 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情景的创设出于如下考虑:①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

        这些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获得数学体验,不仅加深对绝对值的理解,更感受到学

        习绝对值概念的必要性和激发学习的兴趣.②教材中数的绝对值概念是根据几何意

        义来定义的(其本质是将数转化为形来解释,是难点),然后通过练习归纳出求有理

        数的绝对值的规律,如果直接给出绝对值的概念,灌输知识的味道很浓,且太抽象,

        学生不易接受.

        2, 一个数绝对值的法则,实际上是绝对值概念的直接应用,也体现着分类的数学思想,所以直接通过例1归纳得出,显得非常紧凑,是教学重点;从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能力培养角度来看,教师应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做好教学的组织和引导,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3, 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是大小规定的直接归纳,其中第(2)条学生较难理解,教学

        中要结合绝对值的意义和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

        大的顺序”,帮助学生建立“数轴上越左边的点到原点的距离越大,所以表示的数越小”这个数形结合的模型.为此设置了想象练习.

        4,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绝对值的概念和数的绝对值的求法、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教

        学内容很多,学生接受起来可能会有困难,建议把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移到下节课教学。

        课题: 1.3.1 有理数的加法(一)

        教学目标 1,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能积极地参与探究有理数加法法

        则的活动,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4,能较为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

        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间题.

        5,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

        知识重点 和的符号的确定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回顾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

        在 足球 比赛中,如果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

        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若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则红队的胜球数,可以怎样表示?蓝队的胜球数呢?

        师:如何进行类似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这就是

        我们这节课一起与大家探讨的问题.

        (出示课题)

        让学生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可能超出正数的范围,体会学习有理数加法的必要

        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如果是球队在某场比赛中上半场失了两个球,下

        半场失了3个球,那么它的得胜球是几个呢?算式应该

        怎么列?若这支球队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失了3个球,又如何列出算式,求它的得胜球呢?

        (学生思考回答)

        思考:请同学们想想,这支球队在这场比赛中还可

        能出现其他的什么情况?你能列出算式吗?与同伴交流。

        学生相互交流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可以把两个有理数相加归纳为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一个数同零相加这三种情况.

        2,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I

        一个物体向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左运动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 m.

        (1)(小组合作)把我们已经得出的几种有理数相加的情况在数轴上用运动的方向表示出来,并求出结果,解释它的意义.

        (2)交流汇报.(对学习小组的汇报结果,数轴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算式由教师写在黑板上)

        (3)说一说有理数相加应注意什么?(符号,绝对值)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如何相加吗?

        (4)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有理数加法法则.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相加,仍得这个数. 再次创设足球比赛情境,一方面与引题相呼应,联系密切,另一方面让学生在

        此情境中感受到有理数相加的几种不同情形,并能将它分类,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估计学生能顺利地得到(+)+(+),(+)+(一),(一)+(+),(一)十(-),0+(+),0+(一).

        ,但不能把它归的为同号异

        号等三类,所以此处需教师.点拔、指扎,体现教师的引导者作用.

        ①假设原点0为第一次运动起点,第二次运动

        的起点是第一次运动的终点.②若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不能很好地参与探究,也可以让其参照教科书第21页的“探究”自主进行.

        ③让学生感受“数学模型”

        的思想.④学会与同伴交

        流,并在交流中获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和归纳能力,也许学

        生说得不够严谨,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足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所发现

        的规律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

        例1计算:

        (1)(-3)+(-9); (2)(-5)+13;

        (3)0十(-7); (4)(-4.7)+3.9.

        教师板演,让学生说出每一步运算所依据的法则.

        请同学们比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与小学时候学的加法有什么异同?(如:有理数加法计算中要注意符号,和不一定大于加数等等)

        例2足球循环赛中,红队4:1胜黄队,黄队1:0胜蓝队蓝队1:0胜红队,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

        (让学生读数,理解题意,思考解决方案,然后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学生活动: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用到有理数加法的例子。 注意点:(1)下先确定是哪种类型的加法再定符号,最后算绝对位.(2)教教师板演的例通要完整体现过程,并要求学生在刚开始学的时候要把中间的过

        程写完整.(3)体现化归思想.(4)这里增加了两道题目,要是让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拓宽学生视野,让学

        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23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己总结。

        本课作业 必做题:阅读教科书第20~22页,教科书第31习题1.3第1、12、第13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归纳(用自己的语言叙迷)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

        2,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可能立即见效,也不可能靠一朝一夕让学生理解、掌握,所以,本节课在这一方面主要是让学生感知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分类、辩析、归纳、化归等).如在探究加法法则时,有意识地把各种情况先分为三类(同号、异号,一个数同0相加);在运用法则时,当和的符号确定以后,有理数的加法就转化为算术的加减法.

        3,注意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中受益,学会交流,学会倾听

        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 文章 :

        ★ 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的加减》教案精选范文五篇

        ★ 2019秋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全解读

        ★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答案参考

        ★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设计

        ★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 初一数学《整式的加减》教学教案设计

        ★ 人教版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课教案

        ★ 七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

        ★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求哈尔滨地区初中四年制初一数学教材 上册 和下册的目录

        学习不光要有不怕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还有有勤奋的努力,科学家爱迪生曾说过:“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浙教版 七年级数学 上册课本教案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第1课时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

        2.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互为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重点:会判断正数、负数,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负数的引入.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让同学感受高于水平面和低于水平面的不同情况.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举出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温度是零上7℃和零下5℃,买进90张课桌与卖出80张课桌,汽车向东行50米和向西行120米等.

        想一想以上都是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你能用小学算术中的数来表示出每一对量吗?你能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该如何表示它们呢?

        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具有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温度、前进、收入、上升、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把具有与它意义相反的量,如零下温度、后退、支出、下降、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用算术里学过的数表示,负的量用学过的数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零除外).

        活动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一同学说出有关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由其他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讨论什么样的数是负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自己列举正数、负数.

         总结 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在正数前面加“-”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举出几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提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上升”与“下降”,“前”与“后”、“高于”与“低于”、“得到”与“失去”、“收入”与“支出”等.

        例2在某次 乒乓球 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过标准质量0.02g,记作+0.02g,那么-0.03g表示什么?

        例3某项科学研究以45分钟为1个时间单位,并记为每天上午10时为0,10时以前记为负,10时以后记为正.例如,9:15记为-1,10:45记为1等等.依此类推,上午7:45应记为()

        A.3B.-3C.-2.5D.-7.45

        点拨读懂题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7:45与10:00相差135分钟.

        (四)总结 反思 ,拓展升华

        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除零外)的数,在正数前加上“-”号就是负数,不能说“有正号的数是正数,有负号的数是负数”.另外,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下表是小张同学一周中简记储蓄罐中钱的进出情况表(存入记为“+”):

        星期日一二三四五六

        (元)+16+5.0-1.2-2.1-0.9+10-2.6

        (1)本周小张一共用掉了多少钱?存进了多少钱?

        (2)储蓄罐中的钱与原来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

        (3)如果不用正、负数的 方法 记账,你还可以怎样记账?比较各种记账的优劣.

        2.数学游戏:4个同学站或蹲成一排,从左到右每个人编上号:1,2,3,4.用“+”表示“站”,“-”(负号)表示“蹲”.

        (1)由一个同学大声喊:+1,-2,-3,+4,则第1、第4个同学站,第2、第3个同学蹲,并保持这个姿势,然后再大声喊:-1,-2,+3,+4,如果第2、第4个同学中有改变姿势的,则表示输了,作小小的“惩罚”;

        (2)增加游戏难度,把4个同学顺序调整一下,但每个人记作自己原来的编号,再重复(1)中的游戏.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填空题:

        (1)如果节约用水30吨记为+30吨,那么浪费20吨记为吨.

        (2)如果4年后记作+4年,那么8年前记作年.

        (3)如果运出货物7吨记作-7吨,那么+100吨表示.

        (4)一年内,小亮体重增加了3kg,记作+3kg;小阳体重减少了2kg,则小阳增加了.

        2.中午12时,水位低于标准水位0.5米,记作-0.5米,下午1时,水位上涨了1米,下午5时,水位又上涨了0.5米.

        (1)用正数或负数记录下午1时和下午5时的水位;

        (2)下午5时的水位比中午12时水位高多少?

        提升能力

        3.粮食每袋标准重量是50公斤,现测得甲、乙、丙三袋粮食重量如下:52公斤,49公斤,49.8公斤.如果超重部分用正数表示,请用正数和负数记录甲、乙、丙三袋粮食的超重数和不足数.

        (六)课时小结

        1.与以前相比,0的意义又多了哪些内容?

        2.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用正数表示其中具有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

        第2课时正数和负数的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能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2.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知识回顾和理解

        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具有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正数和负数来分别表示它们.

        [问题1]:“零”为什么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

        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参考例子:用正数、负数和零表示零上温度、零下温度和零度.

        思考“0”在实际问题中有什么意义?

        归纳“0”在实际问题中不仅表示“没有”的意思,它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如:水位不升不降时的水位变化,记作:0m.

        [问题2]:引入负数后,数按照“具有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分别是什么?

        (二)深化理解,解决问题

        [问题3]:(课本P3例题)

        例1(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例2(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解后语: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的增长率就暗示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类似的还有水位上升、收入上涨等等.我们要在解决问题时注意体会这些指明方向的量,正确地用正负数表示它们.

        巩固练习

        1.通过例题(2)提醒学生审题时要注意要求,题中求的是增长率,不是增长值.

        2.让学生再举出一些常见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1990~1995年下列国家年平均森林面积(单位:千米2)的变化情况是:

        中国减少866,印度增长72,

        韩国减少130,新西兰增长434,

        泰国减少3247,孟加拉减少88.

        (1)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这六国1990~1995年平均森林面积的增长量;

        (2)如何表示森林面积减少量,所得结果与增长量有什么关系?

        (3)哪个国家森林面积减少最多?

        (4)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你想到了什么?

        阅读与思考

        (课本P6)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问题:1.直径为30.032mm和直径为29.97mm的零件是否合格?

        2.你知道还有哪些事件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允许误差吗?请举例.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甲冷库的温度是-12℃,乙冷库的温度比甲冷库低5℃,则乙冷库的温度是.

        2.一种零件的内径尺寸在图纸上是9±0.05(单位:mm),表示这种零件的标准尺寸是9mm,加工要求不超过标准尺寸多少?最小不小于标准尺寸多少?

        3.摩托车厂本周计划每天生产250辆摩托车,由于工人实行轮休,每天上班的人数不一定相等,实际每天生产量(与计划量相比)的增减值如下表:

        星期一二三四

        增减-5+7-3+4

        根据上面的记录,问:哪几天生产的摩托车比计划量多?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多,是多少辆?星期几生产的摩托车最少,是多少辆?

        类比例题,要求学生注意书写格式,体会正负数的应用.

        (四)课时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1.2有理数

        第1课时有理数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

        2.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

        3.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会把所给的各数填入它所在的数集图里.

        教学难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讨论交流现在,同学们都已经知道除了我们小学里所学的数之外,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数,即负数.大家讨论一下,到目前为止,你已经认识了哪些类型的数.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3,5.7,-7,-9,-10,0,,,-3,-7.4,5.2…

        议一议你能 说说 这些数的特点吗?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有小学学过的正整数、0、分数,也有负整数、负分数.

        说明我们把所有的这些数统称为有理数.

        试一试你能对以上各种类型的数作出一张分类表吗?

        有理数

        做一做以上按整数和分数来分,那可不可以按性质(正数、负数)来分呢,试一试.

        有理数

        数的集合

        把所有正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数集合.

        试一试试着归纳总结,什么是负数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有理数集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

        ,3.1416,0,2004,-,-0.23456,10%,10.1,0.67,-89

        例2以下是两位同学的分类方法,你认为他们分类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

        有理数有理数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提问:今天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由学生自己小结,然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定义和两种分类的方法.我们要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属于哪一类,要特别注意“0”的正确说法.

        下面两个圈分别表示负数集合和分数集合,你能说出两个图的重叠部分表示什么数的集合吗?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

        -7,0.125,,-3,3,0,50%,-0.3

        (1)整数集合{};

        (2)分数集合{};

        (3)负分数集合{};

        (4)非负数集合{};

        (5)有理数集合{}.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整数就是自然数

        B.0不是自然数

        C.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

        D.0是整数,而不是正数

        提升能力

        3.字母a可以表示数,在我们现在所学的范围内,你能否试着说明a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

        第2课时数轴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教学重点:数轴的概念.

        教学难点: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课本P7的“问题”(学生画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师:对照大家画的图,为了使表达更清楚,我们把0左右两边的数分别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即用一直线上的点把正数、负数、0都表示出来,也就是本节要学的内容——数轴.

        点拨(1)引导学生学会画数轴.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左边为负方向).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据情况而定).

        第四步:拿出教学温度计,由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和数轴的结构是否有共同之处.

        对比思考原点相当于什么;正方向与什么一致;单位长度又是什么?

        (2)有了以上基础,我们可以来试着定义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做一做学生自己练习画出数轴.

        试一试你能利用你自己画的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4,1.5,-3,-2,0吗?

        讨论若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又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

        小结整数在数轴上都能找到点表示吗?分数呢?

        可见,所有的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都在原点的左边,都在原点的右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例2试一试:用你画的数轴上的点表示4,1.5,-3,-,0.

        例3下列语句:

        ①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整数;②数轴是一条直线;③数轴上的一个点只能表示一个数;④数轴上找不到既不表示正数,又不表示负数的点;⑤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都是有理数.正确的说法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例4在数轴上表示-2和1,并根据数轴指出所有大于-2而小于1的整数.

        例5数轴上表示整数的点称为整点,某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cm,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画出一条长为2000cm的线段AB,则线段AB盖住的整点有()

        A.1998个或1999个B.1999个或2000个

        C.2000个或2001个D.2001个或2002个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数轴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的内在联系,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想.大家要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画出数轴.提醒大家,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相关点来表示,但反过来并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规定了、、的直线叫做数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从用上的点来表示.

        2.P从数轴上原点开始,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5个单位长度,此时P点所表示的数是.

        3.把数轴上表示2的点移动5个单位长度后,所得的对应点表示的数是()

        A.7B.-3

        C.7或-3D.不能确定

        4.在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A.正数B.负数

        C.不是负数D.不是正数

        5.数轴上表示5和-5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但它们分别表示.

        提升能力

        6.与原点距离为3.5个单位长度的点有2个,它们分别是和.

        7.画出一条数轴,并把下列数表示在数轴上:

        +2,-3,0.5,0,-4.5,4,3.

        开放探究

        8.在数轴上与-1相距3个单位长度的点有个,为;长为3个单位长度的木条放在数轴上,最多能覆盖个整数点.

        9.下列四个数中,在-2到0之间的数是()

        A.-1B.1C.-3D.3

        第3课时相反数

        教学目标:

        1.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位置关系.

        2.给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

        教学重点:理解相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双重符号简化的规律.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请一个学生到讲台前面对大家,向前走5步,向后走5步.

        交流如果向前走为正,那向前走5步与向后走5步分别记作什么?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观察下列数:6和-6,2和-2,7和-7,和-,并把它们在数轴上标出.

        想一想(1)上述各对数有什么特点?

        (2)表示这四对数的点在数轴上有什么特点?

        (3)你能够写出具有上述特点的n组数吗?

        观察像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0除外)是在原点两旁,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即:我们把a的相反数记为-a,并且规定0的相反数就是零.

        总结在正数前面添上一个“-”号,就得到这个正数的相反数,是一个负数;把负数前的“-”号去掉,就得到这个负数的相反数,是一个正数.

        2.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是原数的相反数.如-(+5)=-5,表示+5的相反数为-5;-(-5)=5,表示-5的相反数是5;-0=0,表示0的相反数是0.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填空

        (1)-5.8是的相反数,的相反数是-(+3),a的相反数是;a-b的相反数是,0的相反数是.

        (2)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的相反数是,的相反数是它本身.

        例2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有()

        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一定不相等;②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的点一定在原点的两边;③所有的有理数都有相反数;④相反数是符号相反的两个点.

        A.1个B.2个C.3个D.4个

        例3化简下列各符号:

        (1)-[-(-2)];(2)+{-[-(+5)]};

        (3)-{-{-…-(-6)}…}(共n个负号).

        归纳化简的规律是:有偶数个负号,结果为正;有奇数个负号,结果为负.

        例4数轴上A点表示+4,B、C两点所表示的数是互为相反数,且C到A的距离为2,则点B和点C各对应什么数?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归纳(1)相反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相反数的代数意义和几何意义.

        (3)符号的化简.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判断题

        (1)-3是相反数.()

        (2)-7和7是相反数.()

        (3)-a的相反数是a,它们互为相反数.()

        (4)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2.分别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并把它们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2,0,4.5,-2.5,3

        3.若一个数的相反数不是正数,则这个数一定是()

        A.正数B.正数或0

        C.负数D.负数或0

        4.一个数比它的相反数小,这个数是()

        A.正数B.负数

        C.非负数D.非正数

        5.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为4,则这两个数是.

        提升能力

        6.若a与a-2互为相反数,则a的相反数是.

        7.已知有理数m、-3、n在数轴上位置如图所示,将m、-3、n的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将这6个数用“<”连接起来.

请问:湖北武汉七年级上册语文,数学,英语书是什么版本?

       人教版(五四制)初中数学目录

       六年级上:

       第一章 分数除法

       第二章 圆的初步认识

       第三章 百分数

       第四章 圆柱和圆锥

       第五章 比例

       六年级下:

       第六章 有理数

       第七章 整式的加减

       第八章 图形认识初步

       第九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七年级上:

       第十章 一元一次方程

       第十一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十二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十三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七年级下:

       第十四章 实数

       第十五章 不等式及不等式组

       第十六章 数据的分析

       第十七章 三角形

       第十八章 全等三角形

       八年级上:

       第十九章 轴对称

       第二十章 一次函数

       第二十一章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第二十二章 分式

       八年级下:

       第二十三章 反比例函数

       第二十四章 二次根式

       第二十五章 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十六章 勾股定理

       第二十七章 四边形

       九年级上:

       第二十八章 旋转

       第二十九章 圆

       第三十章  概率初步

       第三十一章 二次函数

       九年级下:

       第三十二章 相似

       第三十三章 锐角三角形函数

       第三十四章 投影与视图

       六年级上册

       第一章 分数除法

       1.1 分数除法 1.1.1分数除法的意义;1.1.2分数除以整数;1.1.3一个数除以分数

       1.2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1.3 解决问题

       1.4 比和比的应用1.4.1比的意义;1.4.2比的基本性质;1.4.3比的应用

       第二章 圆的初步认识

       2.1 认识园

       2.2 圆的周长

       2.3 圆的面积

       第三章 百分数

       3.1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3.2 百分数和小数、分数的互化 3.2.1百分数与小数互化;3.2.2百分数与分数互化

       3.3 解决问题 3.3.1一般的百分数问题;3.3.2折扣;3.3.3纳税;3.3.4利率

       3.4 扇形统计图

       第四章 圆柱和圆锥

       4.1 圆柱 4.1.1圆柱的认识;4.1.2圆柱的表面积;4.1.3圆柱的体积

       4.2 圆锥 4.2.1圆锥的认识;4.2.2圆锥的体积

       第五章 比例

       5.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5.1.1比例的意义;5.1.2比例的基本性质;5.1.3解比例

       5.2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5.2.1成正比例的量;5.2.2成反比例的量

       5.3 比例的应用 5.3.1比例尺;5.3.2用比例解决问题

       六年级下册

       第六章 有理数

       6.1 正数和负数

       6.2 有理数 6.2.1有理数;6.2.2数轴;6.2.3相反数;6.2.4绝对值

       6.3 有理数的加减法 6.3.1有理数的加法;6.3.2有理数的减法

       6.4 有理数的乘除法 6.4.1有理数的乘法;6.4.2有理数的除法

       6.5 有理数的乘方 6.5.1乘方;6.5.2科学计数法;6.5.3近似数

       第七章 整式的加减

       7.1 整式

       7.2 整式的加减

       第八章 图形认识初步

       8.1 多姿多彩的图形

       8.2 直线、射线、线段

       8.3 角

       第九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9.1 统计调查

       9.2 直方图

       七年级上册

       第十章 一元一次方程

       10.1从算式到方程

       10.2解一元一次方程

       10.3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十一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1.1 相交线

       11.2平行线及其判定

       11.3平行线的性质

       11.4平移

       第十二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2.1平面直角坐标系

       12.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第十三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3.1二元一次方程组

       13.2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13.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13.4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

       七年级下册

       第十四章 实数

       14.1平方根

       14.2立方根

       14.3实数

       第十五章 不等式及不等式组

       15.1不等式15.1.1不等式及其解集;15.1.2不等式的性质

       15.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15.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十六章 数据的分析

       16.1数据的代表16.1.1平均数;16.1.2中位数和众数

       16.2数据的波动16.2.1极差;16.2.2方差

       第十七章三角形

       1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7.1.1三角形的边 17.1.2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 17.1.3三角形的稳定性

       1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17.2.1三角形的内角;17.2.2三角形的外交

       17.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17.3.1多边形;17.3.2多边形的内角和

       第十八章 全等三角形

       18.1全等三角形

       18.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8.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八年级上册

       第十九章 轴对称

       19.1轴对称

       19.2作轴对称图形19.2.1作轴对称图形;19.2.2 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19.3等腰三角形19.3.1等腰三角形;19.3.2等边三角形

       第二十章 一次函数

       20.1变量与函数20.1.1变量与函数

       20.2一次函数20.2.1正比例函数;20.2.2一次函数

       20.3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20.3.1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20.3.2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20.3.3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二十一章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21.1整式的乘除21.1.1同底数幂的乘法 21.1.2幂的乘方 21.1.3积的乘方 21.1.4整式的乘法

       21.2乘法公式 21.2.1平方差公式 21.2.2完全平方公式

       21.3整式的除法 21.3.1同底数幂的除法 21.3.2整式的除法

       21.4因式分解21.4.1提公因式21.4.2公式法

       第二十二章 分式

       22.1分式 22.1.1从分数到分式 22.1.2分式的基本性质

       22.2分式的运算22.2.1分式的乘除 22.2.2分式的加减 22.2.3整数指数幂

       22.3分式方程

       八年级下册

       第二十三章 反比例函数

       23.1反比例函数 23.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3.1.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3.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第二十四章 二次根式

       24.1二次根式

       24.2二次根式的乘除

       24.3二次根式的加减

       第二十五章 一元二次方程

       25.1一元二次方程

       25.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5.2.1配方法 25.2.2公式法 25.2.3 因式分解法

       25.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十六章 勾股定理

       26.1勾股定理

       26.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二十七章 四边形

       27.1平行四边形 27.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7.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27.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7.2.1矩形 27.2.2 菱形 27.2.3 正方形

       27.3梯形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十八章 旋转

       28.1图形的旋转

       28.2中心对称 28.2.1中心对称 28.2.2中心对称图形 28.2.3关于原点对称的坐标

       28.3图案设计

       第二十九章 圆

       29.1圆 29.1.1圆 29.1.2垂直于弦的直径 29.1.3弧、弦、圆心角 29.1.4圆周角

       29.2点、直线、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29.2.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29.2.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9.2.3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29.3正多边形和圆

       29.4弧长和扇形面积

       第三十章 概率初步

       30.1随机事件与概率 30.1.1随机事件 30.1.2概率

       30.2用列举法求概率

       30.3利用频率估计概率

       第三十一章 二次函数

       31.1二次函数及图其像 31.1.1二次函数 31.1.2二次函数y=ax?的图像

       31.1.3二次函数y=a(x-h)?+k的图像 31.1.4二次函数y=ax?+bx+c的图像

       31.2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31.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九年级下册

       第三十二章 相似

       32.1图形的相似

       32.2相似三角形

       32.3位似

       第三十三章 锐角三角形函数

       33.1锐角三角函数

       33.2解直角三角形

       第三十四章 投影与视图

       34.1投影

       34.2三视图

       34.3课题学习 制作立体模型

       鄂教版? 教科书? 语文 七年级上册? 课本 湖北教育出版社

       人教版? 数学课本教材? 初一 数学七年级上册 数学课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教版? 初中英语教材? 课本 ?新目标 初一七年级上册 英语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好了,今天关于“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