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初中作文 初中作文

初中物理教案_初中物理教案设计范例

zmhk 2024-06-04 人已围观

简介初中物理教案_初中物理教案设计范例       非常感谢大家对初中物理教案问题集合的贡献。我会努力给出简明扼要的回答,并根据需要提供一些具体实例来支持我的观点,希望这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1.初中物理教案模板范文三篇

初中物理教案_初中物理教案设计范例

       非常感谢大家对初中物理教案问题集合的贡献。我会努力给出简明扼要的回答,并根据需要提供一些具体实例来支持我的观点,希望这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1.初中物理教案模板范文三篇

2.初二上册物理大气压强教案

3.初中物理压强教案 九年级上册物理压强教案

4.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集锦

5.测量的初步知识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6.初三物理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教案_初中物理教案设计范例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范文三篇

        #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

       2、教学内容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

       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

       4)教学时间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 ?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

       出示,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你有这种感觉吗?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

       推进新课

       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下面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说明。

       (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

       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其中包含限制条件,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这仅仅是一个实验计划而已,还要具体设计怎样 实现这些要求。具体做法是:不同物质选择水和砂子;质量相等要用天平称 量;升高的温度通过温度计测量出来;水和砂子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因此要用两个相同的加热源(如相同的酒精灯,但从安全性考虑,尽量不要用通常的“热得快”等电加热器)。另外,装水和砂子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通过观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此外,砂子需要不停搅拌,否则会受热不均匀。实验中也可选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对比进行研究,可以省去搅拌的麻烦。 但煤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属易燃品 ,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由此看来,本实验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可以直接采用教材上的,也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不管采用哪种,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含义,包括其中的单位等,这是以后阅读、使用和设计表格必备的知识。

       实验的步骤要让学生自己设计,以锻炼他们设计实验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兹举一例,仅供参考:①按照图16.3-1和图16.3-2所示,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组装两套器材;②用天平分别称取100 g水和砂子,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③记录水和 砂子开始时的温度;④同时对水和砂子加热,记录在加热1 min、2 min、3 min……时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温度。

       本实验的操作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同组学生互相配合,对实验结果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结论即可。

       (3)分析与论证

       学生实验取得数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质量相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温度时,加热的时间长短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描述结论时,初学的学生不一定能做到简洁而准确,只要能大致地将问题表达清楚,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但教师一定要规范描述到“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热量比砂子吸收的热量多”。

       二)比热容

       比热容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如为什么要限定“单位质量”“温度升高1 ℃”,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而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一个由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物理概念,教师对概念的表述与单位的教学都要充分估计学生认知的困难,把铺垫和引导做得细一些。

       对于比热容的单位,要结合阅读数据表“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明确其含义。因为热量计算公式课标没有要求,教学不必要补充传统教材中的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不引入相关计算,而是把重点放在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

       通过阅读数据表,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汽车中为什么用水来做冷却剂?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辨析,教师梳理总结。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三)热量的计算

       展示问题1:①1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热量Q1=4.2×103 J。

       展示问题2:2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2=2×4.2×103 J=8.4×103 J。

       展示问题3:2 kg水温度升高5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3=50×8.4×103 J=4.2×105 J。

       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m(t-t0)。

       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物体放出热量计算公式:Q放=cm(t0-t)。

       四)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完整的探究应包括哪些过程。

       2.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3.Q吸=cm(t-t0)。

       4.Q放=cm(t0-t)。

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观看伊辛巴耶娃撑杆跳破世界纪录及运动员跳水的视频。

       撑杆跳高运动员要使用撑杆,跳水时要使用跳板,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吗?由此引入新课

       师:那么,这又是个什么力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弹力的有关知识。

       [新课教学]

       [实验演示]

       演示实验1:弹簧挂上钩码后伸长。

       演示实验2: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3:粉笔用力被折断。

       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形变

       给出形变的定义——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

       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生1:没有。

       生2: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

篇三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学习者的分析

       学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大部分),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接触许多与功和功率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学习过速度和电功率的概念,对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帮助。

       3、教具与学具

       电化教具:多媒体课件

       4、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

       教学流程图

       设计内容 设计意图 活动层面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一、播放多媒体素材(视频)或画面)如用挖掘机挖土和一个工人单独挖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快?图中的情景说明了什么问题?

       类似的事例还有吗?(启发思考) 教师通过所设计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怎样比较做功快慢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体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学习主题。

       认知层面

       想想议议学物理

       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1、引导回顾速度的知识。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谁做功最快?说出比较的依据。

       物体 所做的功 所用时间

       A 1000J 5S

       B 1000J 10S

       C 4000J 1min

       D 6000J 1min

       3、联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运问题加深对功率知识的认识。

       4、想想议议:

       投影演示插图孙女与爷爷上楼,让学生分析比较谁的功率大。

       5、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准确的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呢?

       6、介绍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并以适当的事例加以巩固。

       例:过去我们学习电功率,说说某电风扇的功率为60W,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参看课本小数据图表中的资料,说出各物体功率所表示的意义。

       7、巩固提高:

       提问:用1牛的力在2秒内将物理课本从地上提高1米,你能算出这个力做功的功率吗?

       教师启发:以前学习过要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先确定路程再比较时间,也可以先确定时间再比较路程。同理,要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可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回答,由他人(同组同学或其他组同学)适当补充,

       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领悟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①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时间短的做功快;②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利用机械或人工将同一大堆砖从地上搬到五楼,你会选用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过程。

       教师点拔:在图中不知爷孙俩的体重和他们爬楼的时间,能否确定他们的功率的大小。

       教师引导:用一个包含有功和做功所用的时间的概念(电功率)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是否可行?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功率的概念,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认识功率的相关单位及计算公式。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作适当的讲评,加深学生对功率概念的理解。

       教师先引导学生求出所做的功,再求功率,这对学生巩固前后知识均有所帮助。

       温故而知新,对后面的学习将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

       用类比法

       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物体做功有快有慢之分,进一步知道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物体做功的快慢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的答案可能两方面都具有,如果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逐步启发,加选先进的起重机,学生就会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深刻领悟物体做功确有快慢之分。

       学生的讨论也会出现分歧,教师就在学生的分歧中导入功率的概念,循序渐进,恰到好处。

       设疑,引出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要比较两物体做功的快慢,可用功率直接比较)。

       通过实例讲授,让学生自然知道功率的概念。

       加深学生对功率的物理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个具体的概念,懂得功率大或小的意思是什么。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率的相关知识,包括公式的运用。

       知识的运用与迁移

       三、通过例题训练,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1、 想想议议:

       物理学或者生活中,还有那些场合需要表示一个物理量变化快慢的?

       2、例题:体重为900N的爷爷与体重为300N的小孙子举行登楼活动,楼高三层共10米。若:

       (1)爷、孙两人同时从一楼起步,半分钟后同时到达三楼;

       (2)爷爷年纪大、身体较重,孙子登楼用了半分钟,爷爷所用的时间是孙子的2倍;

       (3)孙子登楼用了半分钟,爷爷所用的时间是孙子的3倍。

       以上三种情况下,谁做功多?谁做功少?谁用的时间多?谁用的时间少?谁做功快?谁做功慢?

       3、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例题,动手做一做。

       教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说出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频率(振动),拓展知识。

       引导学生回到前面所举的例子,通过讨论及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边边思考,边动手进行计算解答。教师把学生的答案进行投影,可进行全班讨论,加深理解。

       学生自己进行阅读、解答,教师在课室巡视,给有学习困难的学适当的帮助。学生解答完后,教师再用解题示范,强调解题的方法和习惯。

       对各种变化率,增长率的认识,让学生拓展知识

       使学生加深对做功快慢的理解及加强学生对功率知识的应用能力

       练习功和功率公式的应用,使学生加深认识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小结

       四、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学生先自己总结归纳,教师引导个别代表回答并作适当的讲解。

       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教师也能借此机会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并获得教学效果的即时反馈。

       点评

       功率的教学一个难点,以往的教学过程按教科书的思路进行授课,课堂显得枯燥,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本教学设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再以想想议议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和功率的知识,最后让学生用所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体现到学致用的乐趣。本人教学实践证明,这节课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初二上册物理大气压强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知道密度是物质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密度是一定的;

        3、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概括、归纳物理概念的能力;

        重难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

        2、密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辨认物质,在现实生活中,如根据颜色辨别红色墨水和水,根据气味辨别水和酒精。此中颜色和气味是物体所具有的特性,可以据以区分不同物质。

        如何区分外观上相同的不同物质:

        如:体积一样的铁块和铜块;

        质量一样的水和酒精。

        提出:有时仅仅根据物质的形态、颜色、气味和外部特征,很难鉴别不同物质,需要找出物质的其他特征——密度。

        二、实验(密度概念的建立)

        取体积为10立方厘米的铁块和铝块各三块,用天平分别称出它们的质量,其结果如下:

        分析实验数据可得:

        1、对同一种物质,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即两块铁的体积是一块铁的体积的2倍;二块铁的质量是一块铁质量的2倍;两块铁和一块铁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2、对不同物资,体积相同时,它们的质量不等,即它们的m/v值不同;

        3、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种类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体的特性。

        三、密度

        1、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的公式:

        知道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由密度定义可得到计算密度的公式:

        密度= 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公式变为: ρ=

        辨析:a、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c、物质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d、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体积无关。

        4、物理意义:铝的密度2.7×103kg/m3物理意义:表示每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千克。

        练习:质量为3千克,密度为8.8×103kg/m3,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将它截去一半,剩余的密度是______;如果再截0.5千克,则密度为_______________。

        5、密度的单位

        密度的单位四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

        在国际单位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kg/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常用单位:克/厘米3,符号:g/cm3。

        6、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单位换算依先换后算的原则

        例:铜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等于多少克/厘米3?

        解:8.9×103千克/米3=8.9×103× =8.9克/厘米3

        练习:ρ金=19.3×103kg/m3=_________g/dm3;

        ρ银=10.5×103kg/m3=_________g/cm3。

        四、总结

        1、对同一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2、密度是表示物体特性的物理量,和质量、体积无关;

        3、密度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4、密度= ;

        5、密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

        五、布置作业 。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 九年级上册物理压强教案

       对于物理教师而言,备课活动一直被看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所以,下面不妨和我一起来了解下人教版初二上册物理大气压强教案,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人教版初二上册物理大气压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气压强与高度和天气有关;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5)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估测大气压的大小,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大气压强的现象,难点是大气压强知识的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分析对比,指导应用。

        教(学)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纸片,水,可口可乐瓶1个,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槽水银,皮碗,米尺,烧瓶,两用气筒等。

        学生用:玻璃管、吸管、塑料杯、针筒、玻璃板、牛奶、吸盘挂钩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一)实验引入 实验置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将红墨水注入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你是否能让里面的水不流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

        (1)用手堵住上面的管口,水不倒流下来。

        (2)用手堵住任一管口,玻璃管横放,水不倒流下来。

        2.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大气压强是存在的,它对浸在其中的物体在各个方向上产生压强)

        (二)探究实验

        1.分组进行学生实验,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动手设计、操作,进行实验探究。

        各组发放不同的实验器材:玻璃管、吸管、塑料杯、针筒、玻璃板、牛奶、吸盘挂钩等。

        2.学生上台实验展示:

        (1)塑料杯装水,盖上纸板,倒过来,纸板不会掉下来。

        (2)用吸管吸牛奶,吸完后牛奶包装盒变瘪。

        (3)吸盘挂钩能吸附在玻璃板上。

        (4)针筒能吸进水,并且吸进水后水不倒流出来。

        (5)用嘴贴着塑料杯吸气,塑料杯能吸附着不掉下来。

        (6)两个吸盘挂钩相互挤压后再拉开很费力。

        3.让学生自主提出有关大气压强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大气压强的大小。

        二、新课教学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阅读课本中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并要求学生用两个皮碗作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学生照课本中马德堡半球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发现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讨论如何操作,拉开皮碗的力更大。

        2、师生讨论:

        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模拟实验的共同点是:将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的空气抽出或挤出;实验效果(表现为拉力的大小)取决于抽出和挤出的空气的多少。

        思考:在大气中,拉开被抽出空气或被挤出空气的马德堡半球或皮碗为什么必须用力,感受什么情况下用力较大,让学生逐步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3、实验验证:

        再看覆杯实验: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的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托住了硬纸片。而当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圈时硬纸片未掉下来,说明处处都存在大气压强,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演示:广口瓶吃鸡蛋实验,将点燃的棉球扔入口向上装有细砂的广口瓶中,迅速 将剥壳的熟鸡蛋塞住瓶口,待火熄灭后,观察到鸡蛋慢慢被吸入瓶内。

        讨论:由于棉花燃烧使瓶内气压降低,当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时,鸡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4、小结: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引导过渡: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二)大气压强的大小:

        1、覆杯实验的启示,我们将盛满水的可口可乐瓶去盖倒插在水槽中,发现瓶中的水仍不下落,把水改变成水银,瓶子用试管代替,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用此实验可研究大气压强的大小。

        2、演示

        (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2)边讲边做演示,完毕后,请一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一测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提示水银柱上方是真空)

        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学生求出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的大小。由P=?gh,算出得:P=105帕。(教师板书这个值),简要说明不同地方大气压强不同,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4、小结: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帕。

        三、巩固练习

        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拉动活塞后放手,活塞返回原处(想想为什么?)。再将注射器倒置过来后,在活塞上挂300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这又是为什么?

        2、演示:将细玻璃管插入烧瓶的软大塞小孔中,用两用气筒抽去烧瓶中的空气后,迅速把玻璃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将会看到烧瓶中有小喷泉出现。讨论原因引导学生归纳解释此现象的要点。

        3.学自由发言:畅谈自己观察到的大气压强现象;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常见的大气压强现象。

        四、课外作业

        用刻度尺测你手掌的长和宽,粗略计算你手掌的面积;求作用在你手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想一想,作用在你手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

        本课小结

        这是一个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的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体现了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创新性学习方式特征。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本案例中教师在提供实验器材后,并没有指导学生应用何种器材进行实验,而是让学生自主地选择、组合,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选择、加工、改造、变革,并最终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建构了新的认知结构,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其次,课堂探究带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教师所提供的器材,在精心设计的导向作用下,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做合而为一、融为一体,使得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如果对于大气压强的知识,局限于课本所提供的几个演示实验,就失去了让学生感知、操作和语言交流等外部的实践活动,失去了学生间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统一。

        此外,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必不可少的最基本学习形式。而探究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方式,能让学生在充满对求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究欲的前提下,在不断的探究发现过程中获得发展。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造性,在利于独立探究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而不是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建造一个活的小型藏书库。真正地让学生成为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

        探究的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而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在这一过程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间的交互学习(对话、协商与合作等)有助于他们发现问题,形成假设并进行验证,并有助于他们用多重的观点来看待知识和信息,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入地探究问题,从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点。

        看了初二上册物理大气压强教案的人还看:

        1. 八年级下册物理《大气压强》教案

        2.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案

        3. 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

        4. 初中物理教案

        5. 九年级物理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6. 2017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学计划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集锦

       物理教案设计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钻研教材的结晶。为此,下面我整理了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上册物理压强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上册物理压强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压强的概念

       2、掌握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会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学具准备:

       一块海绵,一只玻璃杯,两个钩码.

       学习过程:

       一、自学阅读

       1、 自学课本P76?P77,?想想议议?和?探究?部分。方法提示:用控制变量法分析比较,图14.1?3 甲、乙 乙、丙

       2、 自学检测:通过自学,你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因素有关。课本P76-77甲、乙对比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 )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对比说明压力相同时、( )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 )和( )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 和____的方法。

       二、合作探究

       利用身边的海绵,玻璃杯,钩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组讨论:如何改变压力大小,如何改变受力面积,

       小组实验:以小组完成实验(选一小组上台展示实验过程,并引导得出结论:

       三、压强

       1、自学课本P77压强部分,要求:知道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分析例题。

       2、自学检测

       (1)物理学中把______叫做压强,它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2)压强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变形后F=______,S=______。

       (3)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 = 物体的重力G (自然平放).

       (4)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自然平放时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不是物体的底面积)。

       (5)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6)练习:一块砖平放在地面上,砖的重量约20N,与地面接触面积为0.03m2,计算砖对地面的压强。

       3、以小组分任务展示自学内容

       四、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1、自学课本P78?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根据压强公式P=F/S,要增大压强,可以保持______不变,增大______;保持______不变,减小______;要减小压强,可以保持______不变,增大______;保持______不变,减小______;

       2、合作学习

       以小组开展增大压强,减小压强举例活动。

       3、展示各组列举的事例。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本节课我还有疑惑:

        看了九年级上册物理压强教案的人还看:

        1.九年级物理电能电功 教学反思

        2.九年级物理电功率教案

        3.初三下册物理《电能表和电功》练习试题

        4.初三物理电功率教案

        5.初三上册物理《电功和电热》练习试卷

        6.九年级物理电动机教案

        7.电能电功教学反思 电能电功课后反思

        8.九年级物理电与磁教案

测量的初步知识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集锦

        在学生物理实验中老师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可以让已完成实验的同学去帮助实验未完成的同学完成实验,使学生课堂上的时间能够充分利用。以下是我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范文一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

        (1)讲解:

        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

        ③学生装汇报实验结果。(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平衡)

        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

        (3)讨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 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游戏:拔河)。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去掉动滑轮装置拔河弱小同学败)

        游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3)实验2(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4、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48结论)。

        (2)讨论: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优点?各有什么缺点?

        怎样使用才能把两种滑轮的优点结合起来既省力又方便?

        (3)分组实验:学生独立组装滑轮组实验。

        (用钩码实验时教师 要注意动滑

        (4)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

        (学生填写P49结论)

        (三)巩固

        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

        (四)布置作业

        观察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范文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单电路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2、会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单电路的结构、

        3、通过简单电路的设计和线路连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简单电路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设计电路是难点,实验中的难点是如何正确地连接电路。

        三、教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和交流生活中采用简单电路的实例、

        四、教学仪器

        天鹅城堡电路模型 学生实验电路元件(包括两节电池、两个单刀开关、一个灯泡和灯座、一个蜂鸣器、六根导线)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听说过吧?!它的原型取自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城堡,这是新天鹅城堡的模型。这么庞大的建筑,要看管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今天就来为新天鹅城堡设计一个报警系统。

        2、主要内容:报警电路设计和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图

        例题:设计报警电路

        闭合报警系统的开关S时,指示灯亮,报警铃不响;当不速之客进入大门时,报警铃响。

        以天鹅城堡报警电路为例,介绍简单电路设计的步骤分为五步: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电路元件;第二步是分析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三步是判断开关和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四步是画出电路图,再连接电路图;第五步是对照检查。

        在学生画出电路图后,对电路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对称性和对应性为原则,对学生电路图进行优选和评价。还应对例题的设计思路重新梳理,弥补学生设计电路时思维和认识上的不足。

        在学生实验前,应先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这是一个蜂鸣器,红色导线这端是正极;②连线的过程中开关要一直处于断开状态;③接线时,先摆位,再顺次连接;若遇到并联时,先连接其中一条支路;要试触。

        在学生实验中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可以让已完成实验的同学去帮助实验未完成的同学完成实验,使学生课堂上的时间能够充分利用。

        3、课堂练习: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

        45秒的公益广告《Heaven can wait, belt up!》讲述了安全带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具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用安全带,安全带未系提醒功能电路的原理是:①司机坐在座位上,相当于闭合开关S; ②系好安全带,相当于闭合开关S1; ③当司机坐上座位,若未系好安全带,指示灯亮;若系好安全带,指示灯熄灭。请根据以上要求画出电路图。

        六、小结

        对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

        七、思考题:

        车门未关提醒电路

        汽车仪表盘上都有一指示灯,用它提醒司机车门是否关好.四个车门中只要一个车门没有关好,该指示灯就会发光,请设计电路图。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范文三

        教学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工具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三、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o米(1J=1No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四、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提出问题,猜想。在教师的启发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五、布置作业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各小组进行本节课的评估与交流。

        课后小结

        不论是否考虑机械本身重,使用机械要省力就要多费距离,要省距离就必须费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离是不可能的。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这就是功的原理。

初三物理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的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教具

        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三)教学过程

        1.测量(着重讲测量的意义)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1和图1-2,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去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准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量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使用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2.长度的单位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芯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

        3.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让学生观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关于量程和取小刻度值,应给学生以简单的解释。零刻度有磨损的刻度尺,可用没磨损的其他刻度做为测量的起点,这时末端读数与起点刻度之差,才是被测物体的长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学生对刻度尺比较熟悉,自认为都会使用,实际上在使用中经常出错。因此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现的错误,自觉地纠正,养成按规则要求操作的习惯。

        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学生在测量时,故意让学生身体向左偏、向右偏,让学生回答两次读数是否一样?(不一样,且尺子越厚,两次读数差别越大)。这两个读数哪一个对?(都不对)。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值?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的视线规则: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可参照课本图1-7)。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时,也要按这一规则去做。

        4.正确记录测结果

        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

        (四)说明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是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测量仪器正确读数的基础。掌握了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也很容易将技能迁移到温度计、停表、弹簧秤、电流表等测量仪器的读数上。因此本节把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作为重点。

        在教法上采取了错误尝试的方法。刻度尺学生比较熟悉,也经常使用。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应怎样使用刻度尺,难以引起重视,甚至引起学生反感而失去学习兴趣。利用错误尝试法,让学生暴露使用刻度尺的的错误,找出错误的原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潜在地使学生认识到,即使最简单的测量,也要严肃认真,要有正确的操作规则,才能做好实验测量。

        刻度尺使用规则的表述,涉及立体几何术语,数学中应回避,宜采用通俗的说法。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正确的操作,教学中应通过示范操作帮助学生掌握使用规则。

        误差和有效数字的理论比较深,在本节课不宜涉及过多。仅让学生知道由于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就必然存在误差。知道估读的数字是有意义的,它能告诉我们真实值在哪个范围,它跟它前面的数字都是有效的。应该告诉学生,在计算平均值时,有效数字的位数要跟测量值的位数相同。

        教学设计是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初三物理教案模板,欢迎大家查阅。

       

        初三物理教案模板篇1

        教学目标

        1、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明确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3、理解重力加速度概念,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知道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不同的

        4、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推理、归纳的科学意识和方法

        5、通过对伽利略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并感受先辈大师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是本节的重点。

        掌握并灵活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问: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

        二、自由落体运动

        演示1:左手掷一金属片,右手掷一张纸片,在讲台上方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然后将纸片捏成纸团,重复实验 ,再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

        结论:第一次金属片先落下,纸片后落下,第二次几乎同时落下。

        提问:解释观察的现象

        显然,空气对纸的阻力影响了纸片的下落,而当它被撮成纸团以后,阻力减小,纸片和金属片才几乎同时着地。

        假设纸片和金属片处在真空中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会不会同时着地呢?

        演示2:牛顿管实验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显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

        (1)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气阻力。

        (2) 从静止开始下落

        实际上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同重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三、自由落体运动是怎样的直线运动呢?

        学生分组实验(每二人一组)

        将电火花计时器呈竖直方向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纸带下方固定在重锤上,先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下放,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

        运用该纸带分析重锤的运动,可得到: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重锤下落的加速度为a=9.8m/s2

        四、自由落体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文

        提问:什么是重力加速度?标准值为多少?方向指向哪里?用什么字母表示?(略)

        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什么规律?

        (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教材第37页表格可知,纬度愈高,数值愈大。

        (3)在通常的计算中,可以把g取作9.8m/s2,在粗略的计算中,还可以把g取作10m/s2

        五、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注意式中的h是指下落的高度。

        课后习题

        1、阅读《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2、教材练习(1)至(4)题

        初三物理教案模板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

        2、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的电压。

        3、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用“变量控制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尝试用图象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教学重点

        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中,用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和对实验结果的评估。

        教学准备

        电源(干电池)、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15Ω)、滑动变阻器(20Ω、1Α)、电压表、电流表、学生实验报告单(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教学法、分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类比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及创设情景

        1、播放多媒体课件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教师调节声音的强弱。

        2、[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教师是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声音的强弱的?

        [学生]:老师是通过旋动音量开关改变声音的强弱的。

        [教师]:你知道为什么通过旋动音量开关可以改变声音的强弱吗?

        [学生]:可能是旋动音量开关改变电流的大小改变了声音的强弱。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进行新课

        (一)、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教师]:请同学们先回忆电流是怎样产生的?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源是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再回忆电阻的概念。

        [学生]:电阻就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教师]:请同学们对比水流的大小与落差和阻力的关系猜想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板书]猜想1:“电流大小可能与电压有关,可能是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猜想2:“电流大小也可能与电阻有关,可能是电阻越小,电流越大。”

        猜想3:“电流大小可能与电压和电阻都有关,可能是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教师]: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科学探究的下一个环节是什么?

        [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初三物理教案模板篇3

        初中物理教学基本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坚持这一观念,才能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

        1、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所有的学生,应该尊重、关心、牵挂他们。要容忍学生的错误,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物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物理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

        (1)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要真心对待学生,永远以和平、愉快、友好、信任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2)在教学中应尽量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情趣让教学内容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将教学内容故事化、多媒体化。以《磁场》一节引入新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讲:“在我国的古书《史记封禅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汉武帝虽然雄才大略,但是晚年却很迷信。有一天,宫外有位自称叫奕大的人求见,说是有宝物要献给皇帝。汉武帝一听,马上召见。只见奕大从怀中取出一对棋子,说这叫斗棋,放在一起争斗不已。汉武帝命人拿来棋盘,奕大把两只棋子靠近摆在一起,果然能够‘相距不休’。一会而,奕大又换了个法子,两只棋又相互吸引不肯分开。这个玩意而可把皇帝给逗乐了他马上下令封奕大为‘五利将军’。同学们,如果你是奕大,你会用什么来做那两只棋子呢?”教学内容如果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格养成的圣殿。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挖掘道德教育素材,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使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的人。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所做的杰出贡献、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国古代文明灿烂辉煌,很多科学论述都在世界遥遥领先,如《墨经》关于杠杆的论述、小孔成像的观察研究,《春秋》中哈雷彗星的记载,足足比西方早六百多年。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我国超导的研究与实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尖端技术方面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的实验成功,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等等,在教学中适当的穿插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教学中也应让学生认识今天我国在科学技术的某些方面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立志振兴中华。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充满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用辨证主义观点去分析教学内容,阐明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通过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的教学,向学生揭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讲解“摩擦力的利与弊”向学生阐明“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道德品质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勇于进取的精神和爱护公物、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教学方法,在探究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战胜困难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4、渗透STS教育,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与物理学的进步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技术意识、社会意识。

        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如那米技术、超导体、激光、现代航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

        第二、重视学习内容与家庭、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如将电的知识与安全用电、安装照明电路、修理各种家用电器相联系;将能源的利用与生活中如何节能相联系;将物态变化与电冰箱的工作原理相联系,将浮力与潜水艇的浮沉相联系;将电磁波与现代通信相联系等。

        第三、关注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等。此外,教师在设计习题时,应多考虑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规律的题目,如学习惯性后,解释刹车时人体上半身为什么向前倾的现象。学习杠杆后,解释骑自行车上坡走“S”形路线省力的道理;学习了长度的测量后,会从地图上测出长春到北京铁路线的长度;学习了光的反射,解释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学习了光的折射,能解释海市蜃楼,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学习了热学,能回答为什么海边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为什么当今国家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学习压强后,解释刀磨得越锋利切东西越快等等。通过多方面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初三物理教案模板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现象较为熟悉,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基础上,和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因此,搞好压强的教学是抓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2.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压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4.教学媒体:及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完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会对获得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三、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并且能按照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结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法

        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的学法主要有观察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自学法等。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五、设计理念

        本节设计总体思路是从有关压强的生活情景引入压强课题,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感受压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压强概念,并用所学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压强应用。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突出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六、教学准备

        1、教学媒体准备:多媒体硬件和相关课件准备

        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使教学声图并茂视听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验器材准备:海棉、橡皮泥、肥皂、气球、砖两块、一只削好的铅笔、废旧玻璃输液瓶、水等。(盆盆罐罐当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 、让土器材成为实验教学的生力军)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拿出一海绵,把瓶子放在其上面,用力向下压,提问: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投影展示:步行人和滑雪者对地面的压力差不多,但步行人去深陷入雪中,可滑雪者却陷入不多,两者产生的效果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回顾:瓶子放在海绵上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观察,并引发对此现象的思考。

        二、认识压力

        演示小实验:

        向下按海绵;将钢尺一端搭在讲桌上,另一端悬空,向下压悬空部分,让学生观察形变,描述力的方向。

        学生观察现象,初步理解压力的概念。

        总结:例子中的物体都受到了压力。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三、认识压强

        1.探究主题的引入

        教师提出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针对教师的设问积极猜想:可能与施加的压力有关;与接触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等等。

        抓住学生猜想中含有科学成分的部分,给予引导,逐步逼近主题。

        初三物理教案模板篇5

        设计思路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的策略,不在于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在知识方面,懂得少许浅显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们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本节探究课学生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实验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词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实像、虚像;还有,要找到各种像应调整什么,如何调整,学生感到盲目;再有,从数据中要得出结论也不易,因此老师必须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

        教学准备

        学生: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教师:多媒体课件。

       

       好了,今天关于“初中物理教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初中物理教案”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