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初中作文 初中作文

七律 长征

zmhk 2024-05-18 人已围观

简介七律 长征       七律 长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1.《七律·长征》一诗提到了长征中的哪些事件?2.七律长征、清平乐

七律 长征

       七律 长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

1.《七律·长征》一诗提到了长征中的哪些事件?

2.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卜算子咏梅全文

3.七律长征全诗的意思

4.七律长征译文

七律 长征

《七律·长征》一诗提到了长征中的哪些事件?

       《七律·长征》一诗提到了长征中的事件有:翻越五岭、翻越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

       出自:《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原文: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

       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

       事件介绍:

       1、巧渡金沙江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不说,翻山越岭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两条船。

       原来这两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不以为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

       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

       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口,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从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绕圈子,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

       1935年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1935年5月9日在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红军早已毁船封江,无影无踪地走了,体现出了将士们的机智与勇敢。

       2、强渡大渡河

       强渡大渡河(Force dadu river)是指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四川省越西县(今属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渡过大渡河的战斗,也是长征途中的一次著名战斗。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任司令员孙继先中将,在长征中曾是红一军团红一师红一团一营营长,他亲自挑选并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从而在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

       打开一个缺口,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通道。红军强渡大渡河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3、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

       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卜算子咏梅全文

       《七律·长征》是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回顾长征以来所战胜的艰难险阻,满怀豪情写肢猛下的壮丽诗篇。

       《七律长征》的历史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回顾长征中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作者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七律长征的中心思想

       革命意志与斗争精神,诗中通过描绘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风雨飘摇的情景,表达了中国***和红军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诗中提到: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柄,表达了与压迫者斗争到底的决让丛心。

       人民群众的力量,诗中强调了人民群众对革命斗争的支持和作用,诗中提到:无数胸襟共啸山,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使革命事业得以坚持和胜利。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目标,诗中传递出中国***闹磨和红军为实现新中国的崇高目标而奋斗的决心。

       诗中提到:马蹄声碎大荒西,我愿长驱直入西,表达了要冲破一切困难和障碍,坚决追求胜利坦饥樱和自由的决心。革命斗争的艰辛与牺牲,诗中描绘了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的种种艰辛和牺牲。

七律长征全诗的意思

       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wēi yí)腾细浪,

       乌蒙磅礴(páng bó)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mín)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清平乐 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七律长征译文

       《七律·长征》全诗的意思:红军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万水千山对他们来说都极为平常。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他们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就像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上的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赏析:

       全诗一共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这首诗一共只有56个字,却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概括了出来。此诗通过生动典型的示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译文: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全诗: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出自:毛泽东《七律 长征》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扩展资料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在该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毛泽东对内心情感的抒发,也带有气贯长虹的特色。《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虽是问天,却显示他主宰世界的雄心壮志,非常有气魄。《念奴娇·昆仑》中“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更是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他战胜自然的气概。

       毛泽东的诗词的场面都具有宏大、壮阔、磅礴的特征。这一特征也反映毛泽东的伟大胸襟和强烈的斗争愿望,也正是这种胸怀,使毛泽东诗词艺术境界和气势无人企及。

       《菩萨蛮·黄鹤楼》中,毛主席用纵横交错的河流,贯穿南北的交通来比寓当时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大好形势。

       用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形象喻示着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极其危险的反共反革命的政治形势。用神话传说中的鹤去楼空表现出词人对国民党政府已由过去的革命政府变为反动政府的慨叹。

       好了,今天关于“七律 长征”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七律 长征”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