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初中作文 初中作文

伤仲永阅读答案_伤仲永阅读答案及翻译

zmhk 2024-05-18 人已围观

简介伤仲永阅读答案_伤仲永阅读答案及翻译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伤仲永阅读答案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文言文阅读《伤仲永》2.阅读理

伤仲永阅读答案_伤仲永阅读答案及翻译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伤仲永阅读答案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文言文阅读《伤仲永》

2.阅读理解(36分)㈠伤仲永(13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

3.伤仲永阅读理解

4.伤仲永课后题

5.2015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6.伤仲永中有哪些问题容易考?

伤仲永阅读答案_伤仲永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伤仲永》

       1、并且亲自在诗后写上了他自己的名字

       2、同乡的人对此感到惊奇

       3、渐渐地用对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4、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

       5、(于是)每天强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的人

       6、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居家借来给他

阅读理解(36分)㈠伤仲永(13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

       1. 文言文 习题

        1)之 忽啼求之 前时之闻 仲永之通悟

        2)为 收族为意 卒之为众人

        3)贤 贤于材人远矣 如此其贤也

        4)以 其诗以养父母 或以钱币乞之

        5)自 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1.隶:属于;

        2.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3.未尝:不曾;

        4.求:要求

        5.异:感到奇怪;

        6.借旁近:就近借来;

        7.与:给;

        8.书:写;

        9.为:写;

        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

        11.观:看;

        12.自是:从此;

        13.是:这、此;

        14.就:完成;

        15.或:有人;

        16.宾客:用宾客之礼款待,名词动用(请客);

        17.邑人:同县的人;

        18.乞:求取;

        19.利其然:贪图这样(一次有利可图);

        20.扳:通“攀”,牵,引;

        21.环谒:到处拜访;

        22.使:让;

        23.从:跟从;

        24.称:符合;

        25.泯然:消失的样子。

        二、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感到十分奇怪,就近借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事后写上了名字,他的诗把奉养父母、和谐的相处作为诗的内容。

        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别人指着东西就能写诗,马上完成,它的文辞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乡人感到奇怪,逐渐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父亲;有人还用钱来乞讨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父亲贪图这样,硬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以前所听说的相符合。

        7.泯然众人矣!

        译:仲永的特异之处消失净尽,以成为普通人。1.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答: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答: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既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

        答:"伤"是"哀伤""感伤"之意.仲永,即方仲永,本文的一个"神童".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可"伤"之道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一个人有天分不足诗,唯有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才能让人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才能够真正成才.

        4.你怎样理解文中的"泯然众人矣"?

        答:"泯然众人矣"一句点明结局,痛惜之意溢于言表,发人深省.再过七年以后,是方仲永的第三个阶段,才能衰竭,成为了普通人.

        5.作者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成为普通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2.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题伤仲永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题

        伤仲永

        1.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扳,通“攀”,拉。)(材,通“才”,才能。)(邪,通“耶”,疑问语气词。)

        2.解释加点的词

        (1)世隶耕( 隶,属于 ) (2)未尝识书具( 识,认识 )

        (3)借旁近与之( 与,给 )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这时 )

        (5)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 (6)余闻之也久( 也,语气词,可不译 )

        (7)从先人在家( 先人,已逝去的长辈 ) (8)受之天也(受,接受 )

        (9)卒之为众人( 卒,最后 )( ) (10)今夫不受之天(天,天生 )

        (11)泯然众人矣(泯然,)(1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 (谒,拜访 )

        7.翻译下列句子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非常惊奇,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讨取仲永的诗作。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的,(就)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3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最终成为一个普通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8.根据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1)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4)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方仲永马上写了四句诗,并且在诗后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宗族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5)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

        追逐利益。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6)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天才在于日积月累,聪明在于勤学不辍。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不勤奋学习,必干不成大事业。

3. 关于伤仲永这篇文言文的课后题,请大家帮帮我,我在说明里加了题目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花钱请仲永作诗。奇: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yi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以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利:以……为有利的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yi。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先天的才能,远远胜过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普通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贤)于:比

        (受)于(人):从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方仲永的三个阶段

        ①生五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十二三: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他的父亲不重视后天教育。“日扳仲永环yi于邑人,不使学。”

        3.最后一段议论了什么道理?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其天资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而最终成了一个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的人,人是否能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小题1:①属于 ②对……感到奇怪 ③相当 ④给 ⑤曾经(5分,各1分)小题1:①动词,题写②用 ③代词,仲永题诗这件事 ④担任 ⑤动词用,把(5分,各1分)小题1:①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②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③江淹于是伸手入怀,摸到了一只五色笔,并把笔归还(郭璞)。

        小题1: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小题1:方仲永的结局是:“泯然众人矣”,江淹的结局是“时人谓之才尽” 。二人的共同点:开始都是文思泉涌,天赋过人,后来都归于平庸。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来找出表明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两文对人物的具体描写来分析人物的共同点即可。

5. 伤仲永练习题及答案

        . 属于 完成 (感到)诧异 给予

        2.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泯然/众人矣

        3. 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提上自己的名字

        (同县的人)渐渐以宾客之礼款待仲永的父亲

        4.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5. 笔、墨、纸、砚 仲永 仲永的诗 仲永的才能

        6. 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7.五岁时忽提求书具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不学能书 不学能诗

        8.他的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仲永学习,使他后天的教育达不到标准

        9.酷爱 完成

        10.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11.学习要勤奋刻苦

        12.天资聪颖后天不学小神童沦为普通人

伤仲永阅读理解

       

       小题1:全?完成把…..当做宾客?通攀?牵、引

       小题1:①马上写下四句诗歌,并且自己提上名字。②从此能指定题目叫他作诗马上就能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的地方。

       小题1:ABC? DEF

       小题1: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

       

伤仲永课后题

       1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观之。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

        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

        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既令人信服,又给人意味深长的思考

       3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父亲的贪婪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详写方仲永幼年聪慧,是为了暗示其前途无量,为后面的写他才能衰退做铺垫,突出“伤”的前提;略写其父的贪婪之举和方仲永才能衰竭,意在点明“伤”得原因和内容,引人深思,这样处理材料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指鲜明。

       4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明,才思敏捷;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神童方仲永名不副实,沦为平庸之人;表明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于人”这一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态度,有力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5 利 贪则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

       6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 父利其然,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7少年时的方仲永“不能使前时之闻”,才能大不如从前。成长后的方仲永“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8对方仲永“泯然众人矣”感到哀伤,惋惜。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2015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未尝识书具( )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④从先人还家( )

        2.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

        ①日扳( )仲永环谒( )于邑人

        ②不能称( )前时之闻

        ③泯( )然众人矣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④稍稍宾客其父( )

        ⑤父利其然也( )

        4.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二、阅读测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字词。

        (1)邑人:

        (2)利其然:

        (3)扳:

        (4)环谒:

        2.解释下列字词并给画线字注音:

        (1)称( )_________

        (2)泯然( )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B.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

        C.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D.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4.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

        A.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从先人还家:从父亲那里回家。

        C.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

        D.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5.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6.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7.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

        8.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_。

        9.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①曾经 ②和同一族的人搞好关系 ③文采和道理 ④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2.①p1n yè ②chèn ③mǐn

        3.①自己的 ②他的 ③他的 ④他的 ⑤这种

        4.①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②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二、阅读测试题

        1.(1)同乡的人(2)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3)同“攀”,牵、拉(4)四处拜访

        2.(1)chèn相当(2)mǐn消失的样子

        3.D

        4.D

        5.“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

        6.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8.不使学

        9.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尽量帮你啦!!

伤仲永中有哪些问题容易考?

       1. 谁有15个历届中考文言文试题和答案

        字数不够,就这些〔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

       

        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1、宋濂是明初著名的文学家。

        〔甲〕文写宋濂 的故事;〔乙〕文写宋濂 的故事。2、下面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益慕圣贤之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B、或遇其叱咄 一食或尽粟一石C、帝问其故 广故数言欲亡 D、俯身倾耳以请 策之不以其道 3、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 (2)色愈恭,礼愈至 至: (3)濂具以实对 具: (4)间问群臣臧否 臧否: 4、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加点词语必须准确译出。(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2)诚然,卿不朕欺。5、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1、艰难(谦恭)求学 诚实待君2、B 3、(1)担心(2)周到(3)全,都(或通“俱”)(4)善恶 4、(1)等到他(老师)高兴了,就又去请教。(2)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5、示例1:从〔甲〕文中我得到的启示是虚心求教才能学有所得。示例2:从〔乙〕文中我得到的启示是只有坦诚相待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信任。

        长安完盛之时,有一道术人,称得丹砂之妙,颜为弱冠,自言三百余岁。京都人甚慕之。

        至于输货求丹,横经请益(横经,横陈经书。请益,指请教)者,门如市肆。

        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饮啜方酣,有阍者报曰:“郎君从庄上来,欲参觐。”道士作色叱之。

        坐客闻之,或曰:“贤郎远来,何妨一见?”道士颦蹙移时,乃曰:“但令入来。”俄见一老叟鬓发如银昏耄伛偻趋前而拜。

        拜讫,叱入中门,徐谓坐客曰:“小儿愚呆,不肯服食丹砂,以至于是。都未及百岁,枯槁如斯,常已斥于村墅间耳。”

        坐客愈更神之。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乃云:“伛偻者即其父也。”

        好道术者受其诳惑,如斯婴孩矣。6.下列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得丹砂之妙 称:声称。

        B.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 造:到。 C.坐客愈更神之 神:以…为神。

        D.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 诘:审问。7.对加点字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乃曰:“但令入来。”

        ②但为君故,沉吟至今③昏耄伛偻趋前而拜 ④吾恂恂而起,视其缶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士面容显得很年轻,自言三百余岁,因而京都很多人不惜财物来求他那可长生不老的丹砂,并向他请教。 B.几个朝士到道士住宅时,道士自己饮酒喝茶正酣,守门人报说道士之子求见,道士作色叱之,坐客劝说他才答应一见。

        C.一白发老者人前而拜道士,道士叱之人中门。道士后对坐客说,这是他的小儿,因不服丹药才这般衰老。

        D.坐客更加把道士当成神了。后来有人私下问了道士的亲朋,才知道那个驼背的老人就是他的父亲。

        9.翻译与断句。(1)翻译文段中两个句子。

        ①好道术者受其诳惑,如斯婴孩矣。译: ②至于输货求丹,横经请益者,门如市肆。

        译: (2)用“/”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标出。俄 见 一 老 叟 鬓 发 如 银 昏 耄 伛 偻 趋 前 而 拜。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送魏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 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答: (2)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 11.补充完整下列名句,其中①-③必做,④-⑦选做二题。①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 。( *** 《忆秦娥》)②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郑板桥《青松》)③ ,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明月几时有》)④ ,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⑤星垂平野阔, 。(杜甫《旅夜抒怀》)⑥海内存知己,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⑦ ,可以攻玉。(《诗经》)6.D(诘:询问。)

        7.A(但:副词,只;而:连词,表修饰关系,都相同。)8.B(“道士自己饮酒、喝茶正酣”,误;应该是道士和几个朝士饮酒、喝茶。)

        9.(1)喜欢道术的人受到他欺骗迷惑,像小孩子一样。(2) 以至于运送财物求丹砂,横陈经书请教,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

        (3) 俄 见 一 老 叟 /鬓 发 如 银 /昏 耄 伛 偻 /趋 前 而 拜。10.①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凉”字写出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语带双关,也表现了诗人送别朋友时惆怅哀婉之情。

        ②这首诗前两句写实景,描写送别情景,在一个清秋的日子,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

        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

2. 初中古文阅读有古文有答案5篇不要太长如果有散文也要5篇

        1。

        大道之行也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⑿喃喃⒀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4。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口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表演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yi 第4声)语。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3.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原文 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 ) 2.迷惑失道( ) 3.遂得水( ) 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原文 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不若无闻也(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原文 4.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导读 :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 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 )3.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 ) 二,翻译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5.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 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导读: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君遣之( ) 2.而捐五百金( ) 3.于是不能期年( )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 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3.而吾以捕蛇独存( )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 (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 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中考课外文言文五篇(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精选100题(附答案)(一)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1- 5题。

        (连云港)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妆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④今贼适疲于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知臣谨慎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 D.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B. 以奉先帝之遗愿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辍耕之垄上C. 而议者谓为非计 D.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水落而石出者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4.翻译下面句子。 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②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5.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 ① ② ③ (连云港)答案: 1、①寄:托付 ②攘除:铲除 ③宜:应该 ④适:正好,正逢 2、D 3.A 4、①这就是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②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两天才吃一顿饭。(意思正确即可,关健词不能译错 ) 5、①是自己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忠于陛下的职责;②南方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③敌方受到东西方威胁,正处于疲惫之时。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6-9题。 (海南省课改区题)(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下列划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浩浩汤汤( tang1 ) B、衔远山( xian2 ) C、互相轩邈( miao3 ) D、泠泠作响( ling2 )7、、解释句中划横线的词。 (1)横无际涯 (2)先天下之忧而忧 (3)猿则百叫无绝 (4)窥谷忘反 8、翻译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译文: 。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

        9、在景物描写方面,甲段主要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突出洞庭湖 的景色特点。乙段则从视觉和 角度进行描写,体现从富阳至桐庐沿途 (用原文作答)的特点。

        答案: 6、A7、(1)涯:边 (2)先:在……之前;把……放在前面 (3)绝:停止 (4)反:通“返”,返回 8、(1)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2)(有时飞速的)急流比箭还快的,迅速的波浪好像奔腾的马群。

        “予、求、心、奔“等几个词落实较好,能将句子意思表达清楚准确,可得满分。如个别重点词落实不好,表意不够清楚、完整,酌情扣分,翻译的句子与愿意相差甚远,不给分。

        9、雄伟 听觉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一个空如填“壮阔”“横无际涯”或“雄伟”的近义词 为对;第三空只填“奇山异水”或“天下独绝” 也对。(三)、阅读《三峡》一文,完成10——14题:(岳阳市题)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0.下列加点词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略无阙处(阙:通“缺”) B.良多趣味(良:实在)C.晴初霜旦(旦:早晨) D.林寒涧肃(肃:严肃)11.翻译: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2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13.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

        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

5. 2015海南语文中考试题

        海南省201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语 文 科 试 题(温馨提示:本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20分)1.根据拼音,将相应的汉字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米字格内。(2分) 孜孜不juàn 持之以héng2.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4分)我 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kuò)不舍。

        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 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我盼望诸(zhě)君和我一同受用! 自梁启超《敬业与乐业》)(1)文段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请将其在横线上改正。

        (2分) ① kuò改为 ②zhě改为 (2)在文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天生 深信 B.生平 信服 C.天生 信服 D.生平 深信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在演讲比赛中,张丽的演讲抑扬顿挫、慷慨激昂,赢得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B.语文成绩的提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是不可取的。

        C.新来的王校长豁然开朗,性格谦和,平易近人,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喜欢他。 D.走进“天涯海角”景区,我情不自禁地唱起“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4.下列句子没有语 病的一项是( )(2分) A.从咿呀学语,到走入学校,再到进入社会,学习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

        B.语文课程对于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C.《写字》教材进入海南中小学课堂,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

        D.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生活中获取信息,大约85%左右是通过视觉得到的。5.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繁星?春水》是现代女作家冰心创作的诗集。

        作品仿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 的形式,抒写了作者的感想和回忆。 B.《水浒传》的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对梁山好汉的赞颂。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C.《格列佛游记》中的主人公格列佛是一名外科医生,他广闻博见,先后四次出海,历 经磨难,见识了不同国度的风土人情。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为“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

        《关睢》为其中的开首篇。6.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与画线的句子构成排比句。

        (2分)大自然给予我们许多的人生启示:蝉在枝头鸣叫,是为了唱响生命的赞歌;种子在土里静卧,是为了积蓄成长的力量; , 。7.阅读下面材料,写一则招领启事。

        (5分)昨天(2015年6月24日)下午,有位同学在学校阅览室拾到一个红色钱包,钱包内有人民币55元,一张饭卡。这位同学把钱包交到了德育处。

        请你以学校德育处的名义拟写一则招领启事,请失主到学校德育处认领。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一)古诗文默写(8分)8.(1) ,壮士十年归。

        (北 朝民歌《木兰诗》) (2)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 ,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4)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 (5) ,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6)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7)与人交往,应善于取舍别人的优缺点,将别人视为自己的“镜子”,随时“正衣冠”。

        正如《论语》中所说:“ , 。”(二)古诗词阅读(5分)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中的“ ”字和“ ”字生动有趣地写出了早春给自然界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2分)10.诗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诗人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答: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下面两篇文言文,任选一篇作答。(请在答题卡上将选作题号打“√”。

        只能选答一篇,如果两篇都答,按第一篇计分。) Ⅰ 阅读《伤仲永》,完成第11~14题。

        (12分)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②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③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选自人教版教材)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邑(yì)人奇之 B.以钱币乞(qǐ)之 C.环谒(jiē)于邑人 D.泯(mǐn)然众人矣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2011-03-22 09:17:56| 分类: 语文试题精选 阅读41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基础知识题<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1、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

        ⑴ 未尝识书具

        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从先人还家

        先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

        ⑴ 日扳( )仲永环谒( )于邑人

        ⑵ 不能称( )前时之闻

        ⑶ 泯()然众人矣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⑴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稍稍宾客其父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父利其然也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原文填空。

        ⑴ 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

       大不如前,表现为“已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

       个意思的句子是“_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_不使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二、阅读测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字词。

        ⑴ 邑人:同县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利其然:以此认为有利可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扳:引,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环谒:四处拜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字词并给画线字注音:

        ⑴ 称(chen )___相比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泯然(min )_消失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B、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

        C、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D、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4、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

        A、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从先人还家:从父亲那里回家。

        C、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

        D、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5、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

        9、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⑴ 曾经

        ⑵ 和同一族的人搞好关系

        ⑶ 文采和道理

        ⑷ 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2、⑴ pān yè

        ⑵ chèn

        ⑶ mǐn

        2、⑴ 自己的

        ⑵ 他的

        ⑶ 他的

        ⑷ 他的

        ⑸ 这种

        4、⑴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⑵ 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二、阅读测试题

        1、⑴ 同乡的人

        ⑵ 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

        ⑶ 同“攀”,牵、拉

        ⑷ 四处拜访

        2、⑴ chèn 相当

        ⑵ mǐn 消失的样子

        3、D

        4、D

        5、“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

        6、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8、不使学

        9、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伤仲永》复习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中的"伤"意即悲伤哀痛。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本文叙事先扬后抑。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二、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世隶耕lì或以钱币乞之qǐ日扳仲永pān环谒于邑人yèyì

       不能称前时之闻chèn泯然众人矣mǐn今夫不受之天fú而已邪yé

       三、重点实词。

       世隶耕(属于)称前时之闻(相当)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彼其受之天也(他)

       泯然众人矣(完全)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稍稍宾客其父(渐渐)或以钱币乞之(求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父异焉(对……感到惊异)即书诗四句(写)

       邑人奇之(以……为奇)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以……为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还自扬州(从)

       复到舅家问焉(复:又焉:代指方仲永的情况)卒之为众人(最后)固众人(本来)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

       四、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

       五、各种词类活用(一般了解即可)

       ②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

       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六、理清文章结构。

       一、(1-2):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

       ①"不使学"是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伤仲永后天教育的重要

       ②由神童到平庸,为议论铺垫。

       二、(3):阐明作者观点,点明原因,议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十二三矣"到"泯然众人矣"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父利其然"到"不使学"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七、填空题。

       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3、先扬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是"抑"。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于人"这一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提示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则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凝练,言简意丰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引号内填原文)

       七、用原文回答问题。(共13道题)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不使学.

       7、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不使学

       8、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9、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泯然众人矣。

       11、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不使学。

       13、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15、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受于人"或"受之人"

       16、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⑵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⑶泯然众人矣。

       17、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至此作者认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18、"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八、回答问题。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答: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

       4、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

       答:"奇"是"以……为奇"的意思。但不止是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

       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承上启下

       8、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答:"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9、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答: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10、"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11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12、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13、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答:泯然众人矣。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14、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15、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

       答: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

       16、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17、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答: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18、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答: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19、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答: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以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20、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几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1、方仲永空有天资智,朱买臣全靠勤奋功。2、聪慧无为伤仲永,勤奋有成勉后生

       课外古诗欣赏:1、《山中杂诗》中描写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一句是: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写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从窗户里飘了出来的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竹里馆》的作者是王维,诗中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这五个地名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4、《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一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想怀亲之情,请写出这首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6、《滁州西涧》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江南逢李龟年》中言过去之衰,为下文作了铺垫的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以上问题皆有可能考,希望对你有用

       好了,关于“伤仲永阅读答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伤仲永阅读答案”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